我国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及与地温场的相关-高原气象.PDF

我国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及与地温场的相关-高原气象.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及与地温场的相关-高原气象

第 1 8 卷 第 1 期 高 原 气 象 Vol.18  No.1  1 9 9 9 年2 月              F bruary, 1999 PLATEAU  M ETEOROLOGY 我国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及与 ① 地温场的相关 郭维栋  汤懋苍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 要 利用1986~ 1990 年我国大陆42°N 南, 97°E 东共 41 个站的地倾斜资料, 内 插到经纬度 1°×1°的网格上, 可求得各月的地形变场, 由此分析得到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区、 半鞍形区等形变特征场。结果表明:在逐月的地形变场上, 一般有4 ~ 5 个地凸区和地凹区, 其 平均水平尺度约400 km, 单体生命史大约 3.5 季;地凸/凹区中心与地震活动带基本一致。另 外, 地凸区与地热涡, 地凹区与地冷涡有很好的对应, 此结果支持了文献〔8〕提出的地气耦合的 概念模式。 关键词 地形变场 地凸区 地凹区 地震 地温场 地热涡 地冷涡 分类号 P 315 1 引  言   自1986 年 来, 我国地震台站网增加了地倾斜观测的站数, 而且仪器精度提高到了 10-7秒 上。但在应用此资料于地震预报时, 基本上只限于分析单点或相邻几点地倾斜 的时变形态与地震的关系[1~3] , 对地形变场的连续演变尚未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对逐月 及逐季地形变场的演变进行分析, 所用资料为1986 ~1990 年国家地震台网的地倾斜观 测记录(1986 年为23 个站, 其余年份在35 个站 上)。 2  地形变场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z z   首先, 将各站逐月平均的地倾斜量(p = ,q = ,z 为地表高度, x ,y 分别代表东 x y [4] 西、南北二方向), 按一定的计算程序 内插到1°×1°的经纬度网格上。据此即可计算整个 地表面的起伏凸凹随时间的演变情况, 本文采用 Gauss 曲率(k )来描述其变化。按照定 [5] 义 : ① 收稿日期:1998-04-10 ;改回日期:1998-05-27 国家攻关项目95-04-04-01-06 及96-908-05-03-02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郭维栋, 男, 1972 年 1 月出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地球系统演化和短期气候变化研究 8 0              高  原  气  象               18 卷 1 k = , (1 ) R 1R 2 1 1 其中, 和 为曲面在点p 处的主曲率。曲面上任一点处的高斯曲率: R 1 R 2 (r t -s2 ) k = 2 2 2 , (2 ) (1+p +q )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