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像的风景.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拟像的风景

中华读书报/2010 年/7 月/21 日/第 013 版 文化周刊 拟像的风景 吴晓东 郁达夫的意义在于他正处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风景的发现”的现场。-方面在郁达夫五四初期 的《沉沦》等小说中创生了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早的风景描写,另-方面,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也是现 代作家所创作的最具典型性的风景散文。尤其是浙江山水当年得以向全体国民展示,就有郁达夫 不可埋没的贡献。30 年代的郁达夫自称足迹遍布两浙山水的十分之六七,并出版一册 《屐痕处处》 的游记总集。郁达夫也因此以游记散文和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据了独-无二的 位置。而当郁达夫在日本高等学校的四年中读了 1 000 多本西洋小说,积累了对西方文本的阅读 经验之后,终于催生出一种现代风景意识,也使郁达夫在自己后来的创作中所描绘的风景中镌刻 着西方文化的印痕,从而是一种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拟像的风景”,而不是纯粹原生态的自 然风景。 一个人对风景的敏感可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风景经验中逐渐形成的,是风景 对心理和感觉的熏染的结果,甚至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风景意识因此与人类的个人主体性乃 至族群主体性的生成密切相关。证诸文学与绘画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人”与“山水”的一同 独立的过程。不必去看西方艺术史的鸿篇巨制,只读读里尔克写于 1902 年的散文《论“山水”》 即可大略了解到山水的独立化与“人的自觉”之间的密切关联性: 在这“山水艺术”生长为一种缓慢的“世界的山水化”的过程中,有一个辽远的人的发展。 这不知不觉从观看与工作中发生的绘画内容告诉我们,在我们时代的中间一个“未来”已经开始 了:人不再是在他的同类中保持平衡的伙伴,也不再是那样的人,为了他而有晨昏和远近。他有如 一个物置身于万物之中,无限地单独,一切物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 长者的根。 在这篇只有三千字,却被中译者冯至称为“抵得住一部艺术学者的专著的”文章中,里尔克 最终描述了一个“世界的山水化”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的艺术史进程。山水之中蕴含了人 与万物的更深层和更本质的关联,“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从而“山水艺术”的生长也构 成了人的发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同样在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的历史轨迹中得到了印证,尤其在郁达夫风景题 材的创作中。可以说,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谁像郁达夫那样沉醉与爱恋山水风景,中国的本土 风景也在郁达夫的笔端得到前所未有的展露。而当郁达夫的目光扫过现代风景的同时,也正是风 景内在化的时刻,风景的发现在郁达夫那里也因此是一种情感结构的生成,同时伴随着主体的建 构。这就是所谓的“风景的心灵化”:叠印在风景帷幕乃至镌刻于山水深处的,是郁达夫的眷眷的 “心影”。 郁达夫的意义在于他正处在现代中国文学中“风景的发现”的现场。一方面在郁达夫五四初 期的《沉沦》等小说中创生了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早的风景描写,另一方面,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也 是现代作家所创作的最具典型性的风景散文。尤其是浙江山水当年得以向全体国民展示,就有郁 达夫不可埋没的贡献。30 年代的郁达夫自称足迹遍布两浙山水的十分之六七,并出版一册《屐痕 处处》的游记总集。郁达夫也因此以游记散文和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据了独 一无二的位置。 郁达夫的风景意识,可以追溯到故乡的富春江,在创作于日本留学时期的小说《沉沦》(1921 年) 中,对童年的追溯就是从风景开始的: 第 1 页 共 5 页 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这一条江水,发源安徽,贯 流全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唐朝有一个诗人赞这条江水说“一川如画”。他十四岁的时候,请 了一位先生写了这四个字,贴在他的书斋里,因为他的书斋的小窗,是朝着江面的。虽则这书斋 结构不大,然而风雨晦明,春秋朝夕的风景,也还抵得过滕王高阁。 这段具有自叙传色彩的回溯昭示出,自然山水连同古典诗文一并塑造了郁达夫童年时期的风 景意识。其中“一川如画”典出唐代吴融的《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问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 诗中“谢客”指南朝诗人谢灵运,“秦人”则指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