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

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

  1. 1、本文档共2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 生物灭绝概况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包括自然丧失和人为丧失两方面。 就多数生物类群而言,一个物种的平均生命年限(lifespan)约为100万年-1000万年。 据此推断,现存生物区系中约有1000万种生物,每年仅灭绝1-10种。 这个估计数对海洋物种最准确,因为它们的化石记录最完整。 陆生哺乳动物的存活年限也处于这个时间范围内,大约100万年-200万年。 当今地球上约有1300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每100-1000年只发生1次灭绝。 然而,在人为因素干扰下,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状态下的100-1000倍。 据统计,从1600年至1950年,鸟类和哺乳类的灭绝速度已经上升至0.5-1种/百年。 1600年以来,已经有大约113种鸟类和83种哺乳类灭绝了。 1885-1950年之间,鸟类和哺乳类灭绝速度已经上升至平均每年1个物种。 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历史中,新生物的诞生通常伴随着旧生物的灭绝。 化石证据表明,曾经统治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了, 可能只有少数分支得以延续并演化为当今的鸟类。 据古生物研究估计,地球历史上曾生活过40亿种动植物。 然而今天地球上生存的生物仅有几百万种,可见在地质历史上大多数生物都已灭绝。 新旧物种的更替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地球生物多样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总体来看,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规模不等的生物灭绝事件。 但在人类文明出现以前,地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变得深刻而不可逆转,极大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现代工业革命、农业现代化、人口膨胀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如: 生境的破坏与片断化、 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 外来生物入侵、 土著作物品种基因型丧失、 地方特有禽畜品种基因型丧失等。 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并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持续繁荣构成了严重威胁。 2 地质历史上的自然生物灭绝 2.1 背景灭绝与集群灭绝 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又称 正常灭绝(normal extinction), 是指一个分类群(科、属、种等)的所有成员在正常生态条件下因不能适应或来不及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逐渐衰落,直至全部死亡,灭绝速率低于8科/百万年。 背景灭绝在生命发展史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物进化过程,并以一定的规模和形式经常发生,表现为生物类群中物种的替代,或新旧物种的更替。 集群灭绝(mass extinction) 泛指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许多生物门类大规模灭绝的现象,灭绝速率高于8科/百万年。 在集群灭绝中,生物区系中的大部分成员在很短的地质时间里遭到毁灭。 2.2 地质历史上的主要集群灭绝事件 研究证实,地质历史上主要的集群灭绝事件有9次,属、种两级阶元的灭绝率分别高于当时所有生物类群的15%、35%; 其中重大的灭绝事件有5次,科、属、种三级阶元的灭绝率分别高于当时所有生物类群的15%、45%、75%。 这5次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 最著名的集群灭绝是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 而造成灾难最大的是二叠纪末期的集群灭绝,估计导致了当时95%物种的毁灭。 2.3 集群灭绝的作用 集群灭绝能够为生物区系的更迭创造机会和条件: 淘汰已经占据优势地位的类群; 促进那些原先并不重要、但在集群灭绝环境中拥有存活特征的其他类群产生适应辐射而得到发展。 集群灭绝能够打破那些物种分化丰富的类群在数百万年自然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霸主地位; 推动那些在灭绝发生前处于劣势的生物类群的适应辐射进程。 2.4 集群灭绝的成因假说 20世纪8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L. Alvarez及其合作者在丹麦、意大利、新西兰等地的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黏土层中发现: 地球上罕见的铱元素含量异常丰富。 从而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全球生物大灭绝假说。 该假说揭开了人类对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形式、过程、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序幕。 导致背景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因素和自然选择; 而导致集群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因素和偶然性。 在背景灭绝事件中灭绝的是物种; 而在集群灭绝事件中灭绝的是整个高等分类群。 但是,某些高等分类群比其他高等分类群更能经受集群灭绝的打击。 关于集群灭绝的假说分为2类: 地内成因说; 地外成因说。 地内成因说包括食物链破坏、海洋状况恶化、海平面下降、火山爆发、气候变化、冰期、磁场侧转等。 近年来,地内成因说主要集中于海平面变化、火山爆发、冰期等假说。 地外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