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杜甫诗歌中归属意识和其可实现归属
论杜甫诗歌中归属意识和其可实现归属 杜甫的很多诗歌体现了儒家关爱天下、心系民众的思想,他的诗歌也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章。诗中的“博爱”精神成为人们敬仰他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对君王,对百姓,还是对大自然的一草一物。这显然是一种向外延伸的感情,完美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教育在杜甫身上的实践。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除去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关怀以及他的胸怀,去寻找属于杜甫自身的原因,或许会有新的答案。
在杜甫的诗歌中,尤其是后期作品,高频率出现的一个字就是“孤”。如在《登岳阳楼》《将晓二首》《孤雁》等诸多作品中作者有“老病有孤舟”“垂老孤帆在”“孤雁不饮啄”等这样的诗句,为何诗人频频写到“孤”,并以各种单只或单个的意象入诗,这很值得我们去沉思。
杜诗中的“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寂寞”。当然,某些时候它在诗中的意思是“孤独”,那是从字面的解释来看。然而从更深层次来说,诗人不停地在诗中写孤独的雁,孤独的船,其背后是“寂寞”在作祟。在这里,我们引入对二者的心理学解释: “寂寞(Lonessless)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特色时,一种主观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而相对于相对于寂寞这种主观感受,孤独(Aloneness)则是“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①。由上述两个概念来看,我们可以轻松得出关于杜诗中的“孤”究竟是哪种状态。诗人没有离群索居,至少还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它不是一种“客观状态”,而称之为“寂寞”,正是由于他的社会关系缺少了“某些重要特色”,这种重要特色的消失造成了他个人内心的不愉快感受。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其社会关系不外乎交友、入仕,与家人、与故乡的关系这几种。从杜甫在西南一带漂泊的时期来看,他生活中所缺少的正是其向往的故乡与朝廷生活――想入朝而不得,想归故乡又无所依靠。他漂泊西南的一个原因就是投靠亲友或亲戚,所以与朋友的交往在其生活中是不缺乏的,因为携家迁移,故与家人的关系也是不缺少的,他所欠缺的正是上述所言的故乡与朝廷生活。“罗勃特情绪型寂寞乃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社会型寂寞则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尤由朋友或同事等网路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便会发生”②。依据上述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把杜甫的寂寞定义为“社会性寂寞”,原因是“因孤独而缺乏归宿”。从这儿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何杜诗中频繁出现“孤”这一词汇了。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汇来概括杜甫的这种心理状态,即“归属意识”。这种意识来自于杜甫的内心世界,是潜在的,可能诗人本身并未意识到这种寂寞的感觉来源于他内心对于归属的渴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在人离开他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后便很容易产生,而杜甫长期作客西南,这一状态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突出,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诗人寻找归属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诗人并不只是寻找一种归属,人所需求的归属感有多种,依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需求。杜甫远游西南,自始至终是携家远游,而不是像其他诗人那样独自远游,这种情况说明诗人有对家庭生活的需求;他怀念故土,牵挂故乡的弟、妹,说明他有对故乡生活的需求;他念念不忘“长安”,在诗中反复提及君主和朝廷,说明他有对政治生活的需求。而且诗人在作品中提及自己时,标记的身份永远是“客”,这不仅是一种事实,还包含诗人隐于诗歌的深沉而强烈的“归属意识”。下面针对诗人可实现的归属――即内心对家庭的依恋而在现实中得以实现这一方面展开论述。
杜诗中有很多关于家庭、妻子、儿女的描写,这其中自然有儒家关注家庭、家庭观念深重的原因在其中,但如果细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出于传统的儒家观念而关心家庭,还有很多是出于情感的需求。比如他很多作品写了对子女的关爱,对妻子的愧疚,这在唐代诗人中是不多见的。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初期,杜甫为了追随君王,不顾生命危险奔赴行在,也是在安顿好了一家老小之后。乾元诗人弃官携家迁徙,从此几乎不曾与家人分散过。当诗人不在家人身边,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动荡时期,诗人写下了很多关于家人的作品,如诗人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还在惦记着?州的妻子和孩子,并创作了很多相关的作品,如《遣兴》《一百五日夜对月》《忆幼安》《春望》《月夜》等,写到“双照泪痕干”的妻子、“聪慧与谁论”的孩子,内心充满对妻子感激的“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等。这是战乱中的杜甫和他的家人。
为了逃避战乱,同时也为了生存,杜甫携家在西南一带不停地迁移。诗人说他的生活是“因人作远游”(《秦州杂诗二十首》)的生活,这是因为杜甫弃官后没有了经济来源,为了生计,他只好去投靠那些可以给自己经济支援的朋友们。战乱时期生活艰难,诗人活得也并不潇洒,所以他屡屡在诗中提及无米无钱,生活难以为继,需要朋友或官员接济。如《戏简郑广文虔兼苏司业源明》《佐还山后寄三首》《奉赠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