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女”伴“山鹰”翱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之骄女”伴“山鹰”翱翔      人物档案〉〉   王敏芹,女,布依族,1957年生,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人,中共党员,贵航集团飞机设计所研究员、副总设计师。28年来,王敏芹一直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先后参加了歼教7系列飞机、“山鹰”高级教练机等十几个型号飞机的研制和设计工作,被誉为航空战线的“天之骄女”。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辉煌一时的贵州“三线”企业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与初次创业不同,这次创业是“三线”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在生存危机下的涅?和自我证明。一批新“三线人”辛勤奉献,成为这场战役的生力军。王敏芹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三线”企业之一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进入艰难的调整改造和二次创业期。就在1980年,刚刚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的王敏芹,分配到贵航集团飞机设计所工作。参加工作后,她与在吉林工作的大学同学尹贵鲁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尹贵鲁毅然从吉林调到妻子所在的设计所工作,从此两人把家安在了贵州,成为新一代“三线人”。   2008年岁末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安顺的贵航集团飞机设计所,采访了刚刚从空军部队出差归来的王敏芹。30年亲身经历对贵州“三线”企业“二次创业”历程的见证,在王敏芹的讲述中娓娓而来……      结缘北航校园      北京清晨凛冽的寒风中,一个身材单薄的女生正在练长跑,她的背影是那样坚定,尹贵鲁认出:那是老乡王敏芹。   1977年3月,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系从贵州招收了7名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夫妇的王敏芹和尹贵鲁。   然而,入学之后很长时间里,王敏芹和尹贵鲁虽在同一个大班上课,却没有太多交往。因为,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和来自偏僻贵州的学生,他们都有很大的压力和紧迫感,恨不得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当中,根本无暇他顾。   不久,王敏芹的一项举动引起了班长尹贵鲁的注意:每天清晨,别的同学还在睡梦当中,王敏芹就已来到操场长跑,而且风雨无阻。看着王敏芹那单薄而坚定的身影,尹贵鲁不禁对这个贵州老乡生出几分钦佩。   一次偶然的机会,尹贵鲁和王敏芹聊起了她的长跑“爱好”。“这谈不上爱好,”王敏芹显得有些羞涩,“这是因为一进大学,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必须’的目标:一是必须把身体锻炼好,二是必须把书读好。”王敏芹为什么要给自己提出这两个必须呢?这要从她的知青经历说起。   1974年高中毕业,王敏芹就来到贵州省镇宁县江龙公社骆家湾大队插队。那一年,她只有17岁,是当地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虽然年纪小、身体单薄,王敏芹在劳动上却从不肯认输。年长的知青一天能挣多少工分,她也一定要挣多少。两年半知青生活,王敏芹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长期的体能透支和营养不良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贫血,工分没落下,身体却垮了。   来到北京航空学院,王敏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压力并没有吓倒她,她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给自己制定了“两个必须”的目标。   尹贵鲁被王敏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看不出,这个外表文弱的姑娘,竟这样有志气!而王敏芹也一直对这位成绩优异的老乡班长印象不错。一番交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从此,他们的话题渐渐多起来。      把家安在贵州      很快,尹贵鲁回信了:我永远支持你的选择,并以你为荣。   “王敏芹,真有你的!别人都是自己调走了还拽走一个,你却拽回来一个。”   4年大学时光过得飞快。1980年,王敏芹被分回航空011基地飞机设计所工作,尹贵鲁则分到位于吉林省的某部队工作。这时,两人的关系还停留在“彼此关照的老乡”阶段,只是匆匆话别,便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了。   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期待,王敏芹到位于安顺的飞机设计所报到了。然而,当走进四面环山,寂静得连鸟儿扇动翅膀都能听清的基地,年轻的王敏芹一下子懵了:没有热闹的街道,没有便利的商店,只有一座座大山和隐藏在山里的工厂,想花钱都找不到地方。这里和自己刚刚挥别的北京完全是两个世界。   要在这与世隔绝之地呆下去吗?带着疑问,王敏芹开始了在设计所的工作。很快,她发现所里的领导和同事大多来自外省大中城市,其中,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俯拾皆是。就是这些人,在大山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年头,为祖国的三线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大好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线人”。      王敏芹震撼了。这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人都能为了祖国建设需要,背井离乡、扎根贵州深山中,自己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难道还做不到吗?王敏芹决心留下来。   随后,在与远在吉林的尹贵鲁的通信中,王敏芹讲述了自己工作之初的感受和留下来的决心。很快,尹贵鲁回信了:我永远支持你的选择,并以你为荣。王敏芹把这封信读了又读,心里暖烘烘的。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