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翰林97版一年級下學期
第三章 日本時期的社會變遷
題 綱:
一.社會變遷:
(一)特色:變遷快速
(二)作法:引進新觀念、新制度
(三)成就:
1.放足斷髮
2.建立現代守時、守法、衛生觀念
(四)影響:臺灣逐步步上現代化
二.社會運動:
(一)興起背景:民族自決浪潮 (二)方式:非暴力、合法手段
(三)內容:
臺灣議會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3-1 社會風俗的變遷
一.原因:新制度、新觀念的引進
二.變遷:
(一)陋習的去除:
漸禁鴉片與放足斷髮
1.台灣社會三大陋習:
纏足、辮髮、吸食鴉片
2.去除:
(1)鴉片:
A.政府態度:漸禁
B.作法:收歸專賣
--進行管制,規定吸食者須憑證
才能購買鴉片
C.成果:不彰
(A)總督府藉鴉片專賣賺取豐厚
利潤,並沒有根絕鴉片的誠意
(B)引起知識份子的批評:
越禁吸食者越多
(2)放足斷髮:
A.政府態度:漸禁→全面推動
(A)前期:
學校教育、報章雜誌的宣導,
鼓勵台人放足斷髮
(B)後期:全面性、強制性
a.原因:
台人自主性放足斷髮運動已掀起熱潮,總督府乃乘勢利用
b.辦法:
(a)利用保甲制度––強制放足斷髮
(b)舉辦集體放足斷髮大會、慶祝會等,每次參加人數數百人
B.影響:
(A)女子生產力大為增加
(B)易服改裝風氣、審美觀念改變
(二)現代化觀念的建立:
1.衛生:
(1)原因:
有效防治台灣風土病、傳染病
(2)重點:公共衛生、醫療制度
(3)措施:
A.建造自來水、下水道工程:
(A)供應都市乾淨飲水
--1897年淡水最早
--1941年已達百分之61
(B)台北下水道工程領先日本國內兩年
B.定期實施社區環境的清潔活動:
--動員保甲組織,督導家戶大掃除--春、秋季兩次,全台定期大掃除
C.以西醫漸取代中醫:
規定接受預防接種或注射
(4)成效:死亡率下降,臺灣人口激增
A.有效地防治鼠疫、瘧疾、霍亂
、傷寒等傳染病
B.改變台人的醫療衛生觀念和習慣:
(A)住宅注意通風、採光及廁所的
設置、不隨地吐痰和亂丟垃圾
(B)求醫診療取代求神問卜:
2.守法:
(1)目的:
有效控制社會、維持秩序、防範犯罪
(2)措施:
A.教育:
透過學校、社會教育灌輸現代
法治觀念和知識,學習尊重秩序
和法律
B.引進現代司法制度:
(A)作法:設置法院
—民眾有糾紛即上法院解決
(B)特色:
維持公平.正義,獲得社會大眾
的信賴
C.嚴密的警察和保甲制度
--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
嚴密防範犯罪和維持秩序
(3)影響:
使民眾不敢心存僥倖、輕易觸犯
法律,養成重秩序、守紀律
的習慣,建立守法的觀念
3.守時:
(1)原因:為了使臺灣人民生活規律
(2)措施:
A.引進現代化制度:
(A)星期制:
定星期日為例假日
取代傳統的旬、朔、望、月、季
B.標準時間制(格林威治時間)
(A)以東經120度為準,與日本國內時差(慢)一小時
(B)建立完整的全台報時系統:
(C)透過宣導、教育及機關、學校等制定時間表,嚴格執行
a.上下班準時簽到簽退
b.學校教導學生守時,不可遲到早退
c.鐵、公路交通明訂開車時刻表,
要求乘客準時乘車,並準時開車
和抵達目的地
(3)影響:
使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
守時的習慣
解 答:
3-2 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
時間:1920A.D~(一次大戰後)
1895
二.原因:
因體制外的武裝抗日失敗後,
覺醒轉而體制內的抗爭
三.手段:
以集會、演講、請願、抗議等合法的手段,推動社會運動
四.目的:要求改善不合理的殖民政治
五.代表:
(一)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領導者:林獻堂、蔣渭水(2-3-8:87)
2.時間:1921 ~ 1934年
--共發動十五次的請願運動
3.目的:
設立自治的台灣議會,民選議員
4.結果:日本政府疑忌而未採納
5.影響:
喚醒臺灣人民的政治、社會、
文化意識(2-3-9:87)
(二)台灣文化協會: (2-6-8:95)
1.時間:1921.10 ~ 1932年解散
2.主要人物:林獻堂(總理)、蔣渭水
3.宗旨:謀臺灣文化之向上
--啟迪民智、喚醒民族意識,
及加強社會觀念
4.主要活動:
(1)發行臺灣民報:
--台灣文化協會的機關報
(2)廣設讀報社:
--為打破總督府的言論管制,
訂購各式報紙供一般民眾閱讀
(2)舉辦各種講習會、演講會:
--以巡迴演講、演出文化劇、放映電影等方式,傳布新知(法律
、醫藥、衛生)、批殖民政治,
檢討社會不良風俗等
5.成果:
喚醒民族意識及改良社會風氣,
均有重大貢獻
(1)參加人數多:
演講會即有30萬人參加
(2)失學的民眾有機會接受新知
(3)消失:戰爭爆發
–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