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粤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粤剧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摘 要:粤剧参与辛亥革命的缘由有三:地缘之故、具有抗争性的传统、革命党人的推动。粤剧界特别是“志士班”通过编演新戏来广泛地宣传革命、发动民众、争取到“沉默的多数”;为革命筹集款项;舍家为国,直接促成了同盟会南方支部的成立;在东南亚地区、美洲地区广泛发动华侨支援国内革命,粤剧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推动促进作用。   关键词:粤剧;辛亥革命;作用   中图分类号:J643.5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4.012      作者简介:甘子超(1978~),女,文学硕士,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顺德 528333)。   收稿日期:2011-08-02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唤醒民众的工作始终艰巨而复杂。“事实上,在各个时期始终坚定地站在进步或反动立场的人总是少数,中间分子却是多数。他们平时在政治上比较沉默,当历史大动荡时又容易摇摆不定。常常在革命高潮时左派多,革命低潮时右派多,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原是摇摆不定的中间分子。而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人心向背大变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这些人数众多的中间分子态度的变化。”[1]    在争取这些“沉默的多数”上,戏曲以其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魅力,开启民智、引导民心、传播理想、灌输文明。    梅兰芳先生在《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一文中说道,“在辛亥革命时期,我们戏剧界中曾经有许多前辈和同行以他们的英勇斗争实践和卓越的艺术创造,为这次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近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2]此文是梅兰芳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写作的,因而,文中涉及的主要是京津沪和武汉等几个大城市的戏剧界革命事迹,没有提及广东。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在某种程度上粤剧界在辛亥革命中发挥的作用比其他剧种更大。    在辛亥革命时期,粤剧以戏剧“是亦学校也”[3](孙中山为中国第一个话剧职业剧团――上海进化团题赠)的意识,利用戏剧宣传革命,参与革命,通过戏曲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在粤港澳及南洋地区的发展,而这一改革也对粤剧后来的地方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粤剧参与辛亥革命的缘由   (一)地缘之故    一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在广东,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活动地在广东、港澳、日本、新加坡等地。粤剧主要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粤语方言区。此外,由于广府地区大批移民于海外,因而,粤剧在海外有较大市场。①时至今日,粤剧仍然是大陆与海外华侨华人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之一。辛亥革命前后,粤剧以地利之便,深受影响,而能够及时参与到革命中去。二是粤地有尚武精神。粤剧胜地佛山是著名武术之乡,先后出现过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大师。粤剧崇尚武打,“粤剧武技与京戏殊。盖粤伶武术宗少林派,为至善禅师所传,至善虽皈依空门,然血性未泯,有志反清复明,深知粤伶爱国,引为同志,乃传其技以备揭竿之用。至善入粤,三宿红船中,今粤班绝技六点半棍法,盖至善所授也。”[4]   (二)粤剧界具有抗争性的传统    广东梨园界向有反抗压迫的传统。清初“戏剧制度,凡扮胡人必着满服,红领花翎,称其卒曰巴鲁图,盖亦指示满清即胡,亦即敌之意。清时戏剧,多演恢复河山,清除外敌,诸如此类,几成公式,尤以粤剧为甚,奸相通敌,太子落难,大将勤王,保主回朝,光复河山,几于千篇一律,而不嫌老套者,盖以此唤醒民心也。”[5]    晚清以来,列强入侵,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珠三角地区因地域之故,与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多,对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感触更深,民间弥漫着浓厚的反抗色彩。反映在粤剧的编演上,本地班有相当多剧目是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内容。“所谓本地班者,院本以鏖战多者为最,犯上作乱,恬不为怪。”[6]粤剧“优伶宣传革命,利在谈言微中,借题发挥。清初新剧如《党人碑》,如《哭太庙》,如《武穆班师》,如《贞娥刺虎》等等,都具有潜移默化之功,旁敲侧击之用,惜乎伶人阶级卑贱,无政治力量,又缺乏领导人才,无揭竿野心,故潜忍多年,未尝有所建树。”[7]直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粤伶李文茂帅众伶人干脆直接参与了起义。“李文茂者,优人也,素骁勇,善击刺,日习焉,咸丰四年,竞率其党倡乱。”[8]李文茂以“戏子”称王,建立大成国,年号“洪德”,铸钱设官,②其行动纲领“驱除满清,恢复中华,铲除贪污,革新政治,出民水火,创太平天下”,[9]与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有共通之处。李文茂进入广西境内后,于咸丰八年十月(1858年)战死,余部于同治五年(1866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