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礼贤敬才-论文.pdf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用人智慧 37 用人有方,寻求贤才 (一) 求贤若渴,礼贤敬才 ◎ 侯建良 历朝历代都不缺贤才。能不能得到,就看求与不求。然而,求贤 也不是只靠嘴上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看是真求还是假 求,求的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待贤才的态度如何,等等。 治国平天下必依赖贤才;凡贤明君主,必求贤若渴 (亦说 “思 贤若渴”)。一提到求贤若渴,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刘备三顾茅庐 的故事。诸葛亮在 《出师表》里说:“我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 阳耕田种地……先帝 (指刘备)不嫌我地位低贱 ,放低身份委屈 自 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看我,向我咨询当代国家大事,我因此而受到 感动和激励,所以才答应追随先帝为他效劳。”从诸葛亮这段叙 述里,可知 “三顾茅庐”是确有其事。《三国演义》对此事所做的描 写,更是感人。如果刘备只是一般地希望得到人才,一般地做到谦 虚待人,那他就做不到三顾茅庐,去两次,甚至去一次见不到也就 算 招揽人才需要的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 唐太宗对求贤若渴是有实际体会的,他说:“治主思贤,若农夫 之望岁;哲后求才’若旱苗之思雨。”意思是说,一心求治的君主盼 望得到贤才的心情,就像农夫盼望有个好年景一样;贤达英明的帝 王渴望得到人才,如同久旱的禾苗渴望得到一场好雨。唐太宗将他 ① 《三国志》卷三十五 《诸葛亮传》。 ② 金《镜》。 的思贤之情说得既形象又真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 时时处处注意发现人才、招揽人才、重用人才,逐渐在自己周围聚集 起一批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 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收揽人才,他说:“予 (我)思英贤,有如饥渴。”只要听说有贤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他 也要千方百计请到身边。元至正十七年 (1357),朱元璋的军队到了 徽州,他听说隐居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气,便换上老百姓的衣服 从连岭前往石门山中,亲临其家,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很受 感动,向朱元璋进献了三项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 这九个字从宏观上确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朱元 璋占领建康 (今南京)后,就聘请各地名儒到自己身边,与他们谈经 论史,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对他们十分器重。癸卯年 (1363)又命 令有关部门在他的住所西边,建了 “礼贤馆”让名儒们居住,陶安、 夏煜、刘基、章溢、宋濂、苏伯衡等,都住在馆中。朱元璋这种求贤 若渴的态度和行为,给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人们认为这样的人才 是心怀大志、能够开国创业的君主,因此大批人才前来投奔他, 辅佐他。 能不能真正做到求贤若渴,使求贤收到实效,关键是要在思想 上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求贤、怎样求贤。如果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贤 才的重要,没有重用贤才的打算,只是装出一副 若“渴”的样子,沽 名钓誉,或是在执行中将求贤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急于求 成,那就很难招到贤才。中国古代在这些方面也有经验教训: 求贤不是为了装门面,不能口是心非,做表面文章。苟子说: “君主的最大问题,不在于说不说任用贤才,而在于是不是真心诚 ① 《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 『代Jil人 恳 39 意地任用贤才。说任用贤才,只是 口头上的;而拒绝任用贤才,却是 实际行动上的。口头上说的和行动上做的完全相反,而想要贤才到 来,坏人离去,岂不是很困难的事吗?” 南宋的杨万里 (担任过东 宫侍读 、秘书监等职)在给皇帝的上书中,直言不讳地讲了如下意 思:贤才能不能被招来,不光看君主发布的诏书,更重要的还要看 君主是不是真的喜欢贤才,是怎样对待贤才。如果人们发现君主实 际喜欢的不是贤才,而是奸邪小人,那就会与诏书上的要求正好相 反,“求忠则得奸,求才而不才者至”了。 求才不能下达硬性指标。宋英宗时曾发布诏书来纠正当时各地 为完成数额指标而滥举人才的做法:朝廷 “岁限定员”,每年给各地 下达举荐人才的数额指标。于是问题就来了,各地长官关心的不是 如何荐贤,而是如何完成任务,“一切取足以闻”,以至于 “奔竞得 售,而实材者见遗;请托得行,而恬守者被弃”,那些奔走钻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