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辅导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理科学导论辅导讲义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地理科学导论》2010年考研复习指南 闫士忠 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电话 QQ:471965730 第一部分教材名称版本。近几年变化情况及教材使用建议 一、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况。《地理科学导论》这本教材主要是对于地理学的一个概述。一般用于地理科学专业大一学年使用。 二、指定教材: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年首次使用这本教材作为考试科目,07、08、09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统称地理学综合。 教材使用建议:以《地理科学导论》这本教材为主,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为参考书目,并适当拓展。 第二部分:往年报考录取人数、录取分数线、公费情况 往年报考录取人数 年份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2009 200 92 2008 248 117 2007 300 130 往年报考录取分数 2009 334 2008 334 2007 330 公费情况 类别 等级 比例 额度 备注 硕士 A 15% 免学费 有补助和医疗 硕士 B 20% 50%学费 有补助和医疗 硕士 C 25% 50%学费 无补助和医疗 硕士 D 40% 100%学费 无补助和医疗 第三部分: 551原则: “5”重要知识点过5编 “5”真题背5遍 “1”不要有侥幸心理 第四部分:知识点串讲 第一讲 导论概述 本书目录 地球系统 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专栏 宇宙大爆炸学说 一、宇宙的构成  (一)总星系  (二)恒星系  (三)类星体  (四)恒星  (五)行星 专栏 寻找太阳系的第十颗大行星 专栏小行星  (六)卫星  (七)其他天体 专栏 哈雷彗星与海尔一波普彗星  (八)星云及星际物质 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中的银河系 (二)银河系中的太阳系 专栏 只有一个地球 第2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一、太阳的地理效应  (一)太阳 (二)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二、月球的地理效应  (一)月球 (二)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三、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第3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 (一)地球的形状  专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证实和感知 (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 二、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部圈层 (二)大气圈层 专栏 大洋与大陆钻探计划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二)地磁 (三)地热 四、地球的化学成分  五、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专栏 哥白尼 专栏 极昼与极夜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  (一)地理坐标 (二)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专栏 时辰 专栏 北京时间  七、地球的演化 (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 (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 专栏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专栏 人类社会进步的“马拉松”赛跑 专栏 温室效应问题为什么没有预言那么严重?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 专栏 地球系铳科学  第4节 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的构造 (一)岩石圈  (二)水圈 (三)大气圈  (四)生物圈 (五)智慧圈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专栏生态系统与1/10定律 (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专栏大陆漂移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2章 地理空间 第1节 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纬度地带性 (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专栏人类对纬度地带性的发现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一)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五)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垂直带性 (一)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 (二)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