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调查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化作为这次革命的显著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效果。如网络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虚拟空间,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里诸多规范的束缚,造成隐形角色失去规范,侵犯知识产权、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违法行为以及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 一、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寒假里,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湖南科技学院留校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网络中应该完全遵守现实道德的占有41.8%,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赞同和觉得应该进行网络规范管理的占95.4%。可见,虽然现实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恶作剧的园地之一,但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对整治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了较好的准备。 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认知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有待于上升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观念隐藏在认知结构的黑箱里,难以直接评价、判断。具体在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存在诸多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 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络作为一种无国际、开放性的媒体工具,传播信息快捷便利,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的青年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母语”文化遭受强烈冲击。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占据网上90%以上信息的英文文化在网络上取得霸权地位,从而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长期沉湎于互联网的青年学生由此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甚至产生排斥。此外,超过半数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搜索一些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色情、暴力等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背的内容(见题一)。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虽然不少学生只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但是,因自制力较差及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网络上大量不健康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 题一: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含黄色、暴力等)吗?(单选)(%) 经常访问 偶尔访问 没有访问过 文史类 16.3 33.7 50 理工类 13.5 29.4 57.1 (二)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由于互联网空间到处都是新事物,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一次上网少则几个小时,多则连续几天,吃饭睡觉都是囫囵吞枣。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下载下来当成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络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是表示着某一名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见题二)。 题二、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历?(%) 经常 有过,但不经常 没有 文史类 37.2 25.9 37.1 理工类 13.7 27.8 58.5 (三)青年大学生网上不文明行为普遍 在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网卡构成的这个“网络社会”中,人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这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热情,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被抛在一边,彼此之间因“大话投机”而频频联系。同时,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由此,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 调查显示:86.3%的同学看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30.5%的大学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