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光明电站行洪论证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明电站行洪论证报告

四川省 雅安市 石棉县 光明电站 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 目 录 1 概述 1 1.1 河流概述 1 1.2 评价依据 2 1.3 评价河段范围与防洪标准 4 1.4 研究路线及工作内容 5 2 基本情况 7 2.1 建设项目概况 7 2.2 评价河道河段情况 8 2.3 现有涉河工程与待评价项目的关系 12 2.4 评价河段水利规划与实施情况 12 3 河道演变 14 3.1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4 3.2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15 3.3 河道演变趋势预测 15 4 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计算 17 4.1水文分析计算 17 4.2 壅水与行洪分析计算 26 4.3 冲刷分析 32 4.4 河势影响分析计算 33 5综合影响评价 36 5.1 论证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标准、管理的关系分析 36 5.2 论证项目对河段泄洪影响分析 36 5.3 论证项目对河势稳定影响分析 36 5.4 论证项目对护岸和其它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分析 37 5.5 论证项目对防洪抢险的影响分析 37 5.6 论证项目对第三合法水事权益人的影响分析 37 6 防治与补救措施及投资概算 38 7 结论和建议 39 7.1 河段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河势稳定的分析结论 39 7.2 建设项目对各方面影响的评价结论 39 7.3 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关建议措施 40 附图 1 概述由于涉河工程以前未做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为了确认该工程的建设对行洪及河势稳定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委托编制《》。1.1 河流概述 km,集水面积1200km2。 南桠河流域界于北纬28°49′~29°15′,东经101°56′~102°31′之间。三面群山环抱,正西和西北以牦牛山与雅砻江、松林河相邻,南面以拖乌山与安宁河分水,东南以小相岭与尼日河为界。 南桠河流域属高山区,地势西高东低。西北、西南、东北三面的分水岭高程均在海拔4000m以上,东南面分水岭高程相对较低,一般为3200~3500m。低矮垭口冶勒来捷和菩萨岗海拔仅为2800m和2580m,成为输入本流域水汽的主要通道。石灰窑河与勒丫河之间的分水岭高程在4200m~4400m之间,大致呈东西走向,对流向勒丫河的西南暖湿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流域近似扇形,水系发育,冶勒以上泉水出露较多。勒丫河长约19.1km,河道平均比降63.3‰,集水面积151km2。石灰窑河长约28.8km,河道平均比降41‰,集水面积172km2。流域内地形起伏大,切割剧烈,高差悬殊。两岔河以上6~8km河段地势开阔、平坦,河谷为“U”型槽谷盆地,河道平均比降为14‰,盆地边缘两山之间宽约4km,为良好的水库地形。河源河坝区均为高山峡谷地形,坡陡流急,常有阶梯状跌水,水面宽仅为20~30m。 流域内人烟稀少,仅冶勒盆地内有几处彝族居民点,居民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生产以轮作方式进行。 南桠河流域水系图见附图1-2。 1.2 评价依据 1.2. 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9.5颁布,2002.10.1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29颁布,1998.1.1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颁布并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2007.4.25国务院令第496号发布); (5)《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1992.4.3颁布并实施); (6)《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实施办法》(2007年5月31日通过,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7)《四川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发[2004]40号); (8)《四川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2004)。 1.2. 相关技术文件 (1)《水电工程水利计算规范》(DL/T5105-1999);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 (3)《防洪标准》(GB50201-94); (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5)《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DL/T5089-1999); (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7)《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范》(SL42-1992); (8)《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T50159-1992); (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 (10)《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L20-92)。 1.2.3 报告编制依据 (1)《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7); (2)《四川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