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概况.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概况

我国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概况711研究所李维镜汪宝兴提要介绍了我国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产业、产品概况和发展趋势。关键词: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现状发展趋势我国的中低速柴油机的单机功率一般都在打下了技术和物质基础。自70年代末,我国先后以生产许可证协议的形式从瑞士、丹麦引进了SURZER和MAN2BW公司的两大系列的产品,在发展自行开发产品的同时,逐渐利用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现代的管理理念、市场化的营销手段组织外向型的生产。至90年代初,随全球船舶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稳定,我国的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产品形成单一的引进生产形式,并以配套出口船舶为主要销售方向,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并以外向型的企业为目标进行改革,从而形成目前的产业格局。1.1产业实力我国的低速柴油机产业全部集中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述两大集团公司即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3个大型造机企业: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含上船造机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前者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后两者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这3个造机企业共有职工6850人,其中技术人员共1458人,固定资产净值45836万元。他们的300kW以上,我们习惯上称它们为大功率柴油机。虽然这与国际上通常的大功率柴油机概念不很一致,但当前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的这类柴油机长期来主要是按用途、分部门实施条块管理各自发展的。如低速为主的柴油机,主要服务于船舶,以往一直由船舶工业系统归口管理;然而,这类柴油机有很强的通用性。铁路系统管理的机车柴油机,以及机械工业系统、石油天然气工业系统、兵工系统、水产系统、电站系统发展的中速柴油机,也同样有为船舶服务的实力和潜力。在我们探讨我国的“船用柴油机”时,不妨将眼界放得更宽广一些,跳出条块的局限,全面关注一下我国的中低速柴油机的发展状况。1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主要用作船用主机。我国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开发始于1958年,当时的1470kW(2000HP)和以后的6468kW(8800HP)机,都是集中了工厂、研究所和院校的力量完成的,并形成了最初的开发机制,其生产体系则建立在船厂,当时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综合水平与国际的差距大约为20年。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创建了船用柴油机研究所,院校设立了船用柴油机专业,在3家大船厂建立了柴油机车间,后又发展并成为相对独立的4个低速柴油机企业,并相继开发了430、580、750、760、780缸径系列的产品,累积生产了63台37万年生产能力约155台、193.5万kW的柴油机。1998年实际生产低速柴油机65台、57.3万kW,销售收入约10亿元,利润6408万元。然而,国内企业间发展却很不平衡。在人均产量、人均销售收入和生产能力的利用方面相差都在8倍左右。仅以人均产量作比较,最好的厂也只不过相当SULZER公司70年代的水平(以1998年计)。1.2产品概况低速柴油机所服务的大型船舶制造和船舶运输业有天然的国际性,我国引进低速柴油机的初衷是提高我们开发的起点,实施的结果,却是将我们的低速柴油机制造业纳入了全球化的轨道。低速柴油机从1905年第一台机装船,经过了几的低速柴油机。这些柴油机均安装在国产的各kW类船舶上,为我国的造船工业和船舶运输事业的独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引进、合作开发作者简介:李维镜,711研究所研究员;汪宝兴,711研究所工程师。—30—李维镜等:我国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发展概况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尤以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它发展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刻。一方面,为应对能源危机,采取了高增压、长行程及燃用劣质燃料等措施,大幅度地降低了燃油消耗和燃料费用,产品在经济性方面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这技术较量中,全球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变,至80年代初,原来的10几个生产低速机的厂家,仅剩下目前的3家,而其中MAN2BW和WARTSIELANSD两家公司的产品就占90%。他们不停地集中资本,实施超大的发展投入,在产品技术方面从长行程、超长行程、经济型、紧凑型、低排放、智能化等不间断地发展,几乎两年左右即可推出一个发展变型,加之他们有完善的全球化的服务网络作为市场销售和用户使用的保证,因而能稳稳地立足于国际市场。我国造船业自80年代起日趋外向化,对国产自研的低速柴油机虽然做过许多努力,但终因在上述几个方面努力不及,而渐失竞争能力。自90年代初开始,包括最新开发的几种机型在内的所有的自研机就再也没有生产过。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已全部为上述两大公司的产品。其中MAN2BW公司的K、KC、LMC、SMC、SMC2C系列的机型图谱如图1所示。WNSD公司的RTA、RTAU、RTAU2B、RTAT、RTAT2B系列的机型图谱如图2所示。图2WNSD机型图谱性。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