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伤口愈合的概念.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湿性伤口愈合的概念

湿性愈合理念的机理 不会形成干痂,避免再次机械性损伤,并减少疼痛 由于湿润环境下,没有形成干痂,因此在更换敷料时不会产生再次的机械性损伤,有利于伤口愈合。 湿润环境下,避免了伤口的神经末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减轻了疼痛。 干燥与湿润环境对比 经过40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已被欧美国家医疗界接受。 2000年8月,美国食品与药 品管理局(FDA)在新颁布 的行业指南中指出:保持创 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 理方法。 湿性愈合的概念 湿性愈合是利用伤口敷料用密闭或半密闭方法保持伤口湿润,增加细胞生长及移行速度,加速伤口愈合,并可防止痂皮形成。 * 湿性愈合的理念 江苏东台市人民医院 丁小琴 内容安排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正常伤口愈合过程 传统的干性愈合概念及弊端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湿性环境促进伤口愈合的机理 湿性愈合的理念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伤口处理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开始.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留下了对伤口处理的记载. 几千年前,开始以天然材料(包括蜂蜜,蜘蛛网,植物提取物,苔藓,动物粪便等)用于创面止血、吸收渗出液,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1500-1600古埃及人开始用纱草纸作为敷料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应用具有吸 收功能的材料如拆散的旧绳索或 碎布片等材料加工成为覆盖创面 的敷料——开始应用敷料覆盖创面. 至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应用自体皮移植(1870)、异种皮移植(1880)及尸体皮移植(1881)等生物敷料覆盖创面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六十年代开始人们研制各类新型敷料,希望这种敷料既能吸收创面渗液获得充分引流,又能将渗液全部或部分保留在覆盖物中,维持一个湿润的环境。 伤口处理的发展历史 正常伤口愈合过程 第一阶段:炎症期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需清创伤口,此期会持续1-5天;若感染或有坏死组织存在,则此期延长会使伤口愈合延迟。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巨噬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大量死亡即成为伤口渗液或脓液。 第二阶段:修复期 当伤口清创后,首先是肉芽组织、血管及胶原蛋白的出现;其次是伤口表面被上皮增生的覆盖;最后是伤口缩合,这些可能同时发生.表现为肉眼可见鲜红色的肉芽组织生长,血液丰富。 第三阶段:成熟期 由于伤口创面已有完整的血管网供应,肉芽组织由鲜红色变为淡红色及淡粉色,最后与周围皮肤类似着色,此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蛋白也由新合成的排列规则的弹性胶原蛋白取代. 表现为肉眼可见伤口瘢痕性收缩、变淡。 传统的干性愈合理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在干性愈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 传统的干性愈合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需要氧气的作用。 方法是开放伤口,保持伤口干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愈合理念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愈合环境差,创面局部脱水,形成结痂,阻碍上皮细胞爬行;且生物活性物质丢失,愈合速度缓慢。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敷料与伤口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造成伤口疼痛。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频繁更换敷料,使创面局部温度下降,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 干性愈合环境的弊端 创面与外界无阻隔性屏障,不能阻隔细菌入侵,交叉感染的机会多。 结痂造成疼痛.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英国的G.D.Winter博士的动物实验发现,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1倍。Winter将他的这一研究结果和湿性环境愈合理论发表在《Nature》。 这一实验结论为现代湿性愈合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Hinman 1963年首次在人体伤口处理中得出同样的结论。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Knighton等发现伤口的含氧量与血管增生的关系,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新血管的增生随着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 湿润性愈合环境理论的产生 Turner 在1990年再次证实湿润环境能迅速缩小创面,增加肉芽组织,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湿性愈合理念的机理 湿性愈合理念的机理 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 清除坏死组织是伤口愈合的第一步。湿性环境下,坏死组织被水合而释放纤维蛋白溶酶以及其他的蛋白溶解酶,这些酶类能够水解坏死组织,有利于清创。 另外,蛋白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也是免疫细胞的趋化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向伤口移动,加速清创过程。 湿性愈合理念的机理 维持伤口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 由于湿性环境常常在闭合性敷料下面形成,伤口局部的微环境常常是低氧状态。 研究证实,相对低氧的状态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生长因子,使血管形成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