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京剧和电影之比较批评.docVIP

《赵氏孤儿》京剧和电影之比较批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氏孤儿》京剧和电影之比较批评

《赵氏孤儿》京剧和电影之比较批评   摘 要:对“赵氏孤儿”这一文学原型的改编由来已久,本文将京剧版和电影版相比较,分析阐述二者情节和主题的差别,进而分析二者所倡导的价值观的区别:京剧《赵氏孤儿》旨在复仇故事中倡导忠义,电影则在牺牲悲剧中弘扬人性。 关键词:《赵氏孤儿》 京剧 电影 牺牲 复仇 人性 影视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向其他艺术形式的求助,特别是向文学艺术,影视剧史上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作品比比皆是。京剧《赵氏孤儿》大致忠实于原著――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而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经过导演的现代演绎,其主题已不再是复仇,变得更为复杂而更符合现代精神。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比较因其媒介不同而很难比较,因而将《赵氏孤儿》的京剧版与电影版相比较,大致可以看做是对电影《赵氏孤儿》和原作的比较。 电影开篇,马蹄声声,苍山白云,一小生于夕阳下习武,画面转至似庙堂佛像前,一道浑厚男中音响起:“赵氏孤儿发祥地,忠义文化发祥地,山西阳泉盂县,藏山。”这时,几个几乎连成一体的隶书大字“赵氏孤儿”由红转白,一亮相过后,由程婴开始了电影……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将电影的英文名定为《Sacrifice》,意为牺牲,其中可以窥见导演对原作“复仇”主题的解构。看到结尾,在两小时整的时候,苍凉的女声响起,行将就木的程婴依稀看见早逝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回头向他温暖缥缈地一笑后渐渐消逝,在那一刹那,复仇与牺牲早已交织在一起不辨面目。凄迷的悲剧氛围丝丝缕缕哀而不绝。敌友难分,情仇莫辨。程婴一生一世为复仇而做出的努力成为了完完全全的牺牲。电影表达了现代人对人际间情仇爱恨的情感判断与认识角度。它不以姓氏血脉来甄别,也不因历史过节去划分,而是与饱实的生活内容和具体的关系结缔方式紧紧相连的。“要想战胜恶魔的人,当心不要变成恶魔。” ――尼采的名言预示了程婴的悲剧:为复仇而复仇,最后必将沦为一场牺牲。 至于电影情节,程婴替庄姬夫人把脉的情节与电影《麦田》极为相似,甚至一样给新生儿取名为“脖”――“茂盛而又远大的意思”。晋灵公在自己脖子后印的那个朱砂和牛血混合的印章样用来辟邪的图案莫名地让人想到菜场的新鲜猪肉上卫生局加盖的蓝色标签。等到那个嗡嗡飞着的小虫子咬到晋灵公时,与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又很相似,同样是虫子咬到人后颈致人死命,只是方法不同而已。这就完成了屠岸贾精心策划的借刀杀人事件的杀人环节。电影中雷同诡异的情节很多。且不论赵盾献酒时侍卫为何用一根长长的杆子传送过去;且不论朝堂之上那些文臣武将或坐或立或喧哗或佩刀等等毫无章法的排列方式;且不论那西域神鬣为何能在那么多穿红衣相似装扮的群臣中准确判断出赵盾了。还有一个情节,屠岸贾让在屋顶上拿剑的程勃跳下来却不接住他,然后教导年幼的程勃“谁也不能信”的“丛林哲学”。待到小程勃爬起来又爬上屋顶拿剑时,程婴说会接住他,这次,是稳稳当当地接住了。这个情节多少年前在《智慧背囊》或者《时文选粹》一类的书刊上就频频会看到,只是接与不接的是同一个人,即孩子的父亲。一次教导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一次则教育孩子亲情是可以相信的。而程婴在这个场合中没有深情地谎称“爹是可以相信的”,也就使这个情节与那篇小短文有了些许的不同。 电影《赵氏孤儿》在这么多无聊雷同的情节中传达出了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主题――对人性的尊重,也属难能可贵。这尊重意味着即便你拯救过一个人的生命,也不能替他选择未来的命运。曾经将《赵氏孤儿》改编为话剧的田沁鑫曾在他的包括《赵氏孤儿》在内的剧本集――《我做戏,因为我悲伤》中说:“我做戏,因为我悲伤。悲伤于现今社会的混乱,私欲的弥漫,道德底线的几近崩溃,思想的覆灭,理解的丢失。”导演陈凯歌在悲伤中倡导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准则――对人性的尊重。 客观来说,由北京京剧院一些国家一级演员演绎的京剧《赵氏孤儿》确实堪称一部轰动之作,无论是演员扮相、唱功乃至舞台设置、音乐背景都没有破绽。关于二者对比,在这里提出四点个人意见。 其一,《赵氏孤儿》远的滥觞暂且不论,近的渊源可追溯到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而元代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尚俗”,而这一特征必然导致文学的“主情”旗帜渐渐高扬。京剧的《赵氏孤儿》与电影相比,明显显得“残酷”了些,缺少了些温情。京剧中的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换取赵家最后一条血脉似乎显得太爽快太无情了些,只在最后将恩怨始末画成图画时,老态龙钟的程婴唱出:“老程婴提笔泪难恩,千头万绪涌在心,十五年屈辱俱受尽,佯装笑脸对奸臣,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都道我老程婴,是一个不义之人,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亲儿性命,我的儿呀”,“抚养了赵家后代根,为孤儿我已然,把心血用尽,说往事……”这时,我们似乎才能看出程婴内心的悲痛与对亲生儿子的愧疚之情,这里的程婴似乎太过于“忠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