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巴纳姆效应与包装效应研究《中国好声音》走红
从巴纳姆效应与包装效应研究《中国好声音》走红 摘 要:浙江卫视的热播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第二期就跃居为全国同时段收视率榜首,并在这个假期红遍中国。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以巴纳姆效应和包装效应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好声音》在娱乐节目横行的时缘何叫好又叫座。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巴纳姆效应;包装效应
浙江卫视的热播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第二期就跃居为全国同时段收视率榜首,并在这个假期红遍中国。为了找到它走红的原因,笔者试图从传播中的心理效应的角度做一些探讨。
一、《中国好声音》中巴纳姆效应的体现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拿《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来说,正因为这个节目包含了几乎每一类人都喜欢的成分,才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
(一)真声音
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模式里,每一个选手都是真唱,不存在假唱,也就是回归音乐本真的欢乐歌唱。节目在最初的招募由四个导演组三十多人分赴各地,第一批是50人的候选名单,到了制片人这里,已经砍去一半,去录音棚试音后,只剩下10个人。这样严格的筛选机制使假声音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正是这种真声音的出现,对于那些热爱音乐的人,希望听到好听的歌声的受众,毫无疑问是一种吸引。比如,曾经在音乐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草根明星张靓颖在微博上写道:“The voice!值得倾听。真心期待更多的真实好听的声音被发现。”这条微博迅速被转发将近5000多次,引起了广泛共鸣。可见,这种“声音为王,用心演绎”的歌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好故事
中国人一直都有故事情结,听传奇,讲故事是老传统,也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好的故事能够吸引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扩大了受众面。节目中,哈尼族“小王子”因为相貌,被人嘲笑,却依旧坚持梦想,放声歌唱。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道:“这是一群有故事,并带着故事来唱歌的人,为着所爱的人来唱歌。他们让观众和导师一起流泪。我不是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但我为他们的故事而喝彩。”在河南大学做的一份问卷中,关于《中国好声音》中什么元素最吸引你。调查显示,有52.9%的人认为是“故事”,仅次于“真声音”62.3%这个选项。
(三)好平台
现代社会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更加多样,因此,在信息时代中的很多人都渴望通过一个平台,去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声音。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寻求社会认同本身就是人性中的元素之一,个人通过社会生活来不停的反省,提高自己。从这个方面来讲,《中国好声音》为这样一批渴望实现自己音乐梦想提供了一个获得自我确认的参考平台。
当徐海星(《中国好声音》第一期选手)在平台上演唱时,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也让很多人热泪盈眶。有人评论道:我为自己当初放弃自己的梦想而不值。就这样,《中国好声音》充分的发挥了给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作用,观众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自我确认,也理所当然地观看这档节目。
(四)真娱乐
《中国好声音》尽管宣称自己是励志节目,但是娱乐元素是里面不可获取的因素,这部分对受众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应该说观众观看类似节目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休闲娱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追求快乐的本能,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追求。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就是单纯地追求快乐;其次,现代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使得辛苦完一周后最渴望地就是打开电视,寻找精彩的节目释放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好声音》恰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二、《中国好声音》中包装效应的体现
简单说来,包装效应就是指,娱乐节目通过对模式、舞台设计,选手、主持人等因素的包装,起到对节目“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好声音》为何成为中国大陆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最简单的说法也许是,它不是大陆人原创的,而是完全从国外买进来的节目模式版权。换句话说,因为节目模式是外国的,所以就火了。这种分析说明电视节目并没有什么地域的特殊性,只要对于电视这种传播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就能研发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节目模式。
(一)模式包装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好声音》是一个悬念推进式的模式设计,不是比赛,没有PK,但观众一直都处于对悬念揭晓的期待中:参赛选手完全凭声音吸引导师,导师满意转动椅子,选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导师,从而使整个音乐节目从根本上摆脱了只有演唱和评委点评的模式,而是集中到诸多看似偶然的剧情元素当中,环环相扣,从一次次转动的椅子中,双向选择的悬念和导师的举动,擂台使的舞台,让观众在期待中不断获得惊喜。
(二)媒介包装
笔者认为媒介包装是指对电视节目转播环境和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产品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关系探究.doc
- 产学合作视阈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doc
- 产品质量检验计量工作探析.doc
- 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构建途径.doc
-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oc
- 产学研合作促进药物研究人才培养.doc
- 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探究.doc
- 产学研结合下探究生企业导师制度探索和实践.doc
- 产权分享和经济增长理论耦合模型推导和理论研究.doc
- 产权是国企改革重要抓手.doc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