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作用.doc

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作用

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作用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国内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区域,往往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相对薄弱区域,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应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城镇化是指二、三次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发展过程。城镇化是人口集聚的过程,城市经济的特征是空间密度高、商品和服务专业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载体体现为城市。 美国经济学家诺塞姆认为,城镇化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拐点。在城镇化率没有达到30%之前,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2个百分点左右。如我国从1949―197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1―0.2个百分点。当城镇化率超过30%的时候,则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每年升幅可以达到1.5―2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为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剧了人口流动,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当城镇化率高于60%,发展速度重新趋于放缓,这一阶段的城镇化主要带动力量为第三产业。 有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与之相比,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度更为明显。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越完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城镇化水平就越高。 二、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但与工业化程度以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为滞后,并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6%,2011年城镇化率为51.3%,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如浙江省2012年城镇化率为6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据学者测算,目前浙江省90%以上的市区县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地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达到了80%以上。也有的经济大省城镇化率偏低,如河南省2012年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五,城镇化率仅为42.2%,这种“反差”与该省经济外向度不高、产业集聚和就业吸纳能力不强有关。 从国际经验看,当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时,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最为明显。英国在1700年的时候有56%的人口从事劳动生产,在工业革命带动下,19世纪末降到了16%。美国在1820年时有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1890年这一比率降到了38%。而缺乏产业支撑的城市化,往往容易陷入“伪城镇化”或“过度城市化”。如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城市化率均为90%左右,但其城市化并非受工业化的带动而导致的,而是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忽视造成的。这些国家进入城市的往往是农村的最贫困人群,导致城市失业问题严重,“贫民窟”众多,反而阻碍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既包括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孟加拉、尼日利亚等亚非国家,也包括中国的不少中西部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稳定外贸增长、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应当避免产业流失,实现城镇化与产业转移的双向互动。尤其是河南、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城镇化率均低于50%,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带动空间相当明显,对于我国城镇化可以起到现实的促进作用。 一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安徽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安徽省的水、电、气、工人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要低20%以上。多数企业享受到了用地、水、电等方面的优惠。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给予企业的实际支持更为有力,产业配套、交通、工人熟练程度、产业承载能力也更大。 二是推进产城结合,带动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绝对数量已经有趋于减少的态势,尽管劳动力总量规模仍然很大,但招工难现象已经出现,这也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中西部省份是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 三是加速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发展。产业转移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把过剩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有序向龙头企业、科技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直接把工厂开到县城乃至乡镇上,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带动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和不足 与我国东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如同位于“中间地带”,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于东部地区,却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