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传承现状思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传承现状思索

对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传承现状思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发展中彝族花腰刺绣工艺面临着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创新内容缺乏民族性及机器介入的各种严峻问题的客观分析,希望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云南民间刺绣工艺的行列中来,从而推进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和超越。 关键词:民间刺绣工艺;彝族花腰;传承现状 云南民间刺绣工艺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曾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如今当我们再走进少数民族村寨,想去感受这一独特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与感动时,真希望时光凝固在过去的绚丽与灵动之中。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双刃剑之下,我们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心酸的目睹了民间工艺文化的变迁。云南民间刺绣工艺所面临的问题虽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共性的一面。希冀通过对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传承问题的分析,给云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发展带来更为全面的思考。 1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服饰在民间中已逐渐地丧失了其曾经所起的功用及存活条件,彝族花腰服饰也不例外。现在,人们对传统刺绣服饰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减少。这是因为彝族花腰彝传统服饰比较繁琐、分量较重。花腰彝生活在高寒山区,为了御寒,过去所用布料都是厚重的粗布、咔叽棉布,并且以多层布料相糊,形成硬胎面料。整套花腰彝服饰由绣好的各类刺绣绣片拼接而成,一般为大小72件刺绣绣片组成,每套完整的花腰彝女装都在10市斤以上,穿戴也极为复杂,穿着极其笨重。仅穿戴而言,一位穿戴熟练的花腰姑娘也要20分钟以上才能完整穿戴一套花腰服饰。这与今天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很不相适,直接导致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彝族花腰群众对刺绣服饰的需求日益减少。另外,当代时尚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使彝族花腰传统服饰对年轻一代己经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渴望。走进彝族花腰村寨,我们渴望见到的民族服饰盛宴已悄然离席,取而代之的是受现代文化影响的流行服装。从偶然引入眼帘穿戴着传统彝族花腰服饰的老年妇女身上,略微能看到彝族花腰文化所留下的印记。村寨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我们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留守在村子里的年轻人也基本上放弃了传统,无论是从着装上,还是日常生活用品上,都改用现代化工业产品。传统刺绣在狭隘的生存空间里苟延残喘令人心痛不已。 2 彝族花腰刺绣工艺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的危机 彝族花腰缺少对本民族刺绣文化的专门整理和研究。从事花腰彝族刺绣和剪纸的一般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刺绣文化,传承面狭小;同时,工艺传承人老龄化以及传承断代造成花腰彝族刺绣文化后继乏人。 从平时调查信息以及在2011年3月8日举行的“首届花腰彝手工刺绣大赛”中成套服饰类获奖作品的情况来看,能够熟练掌握花腰彝手工刺绣这门技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刺绣工艺的掌握情况,年龄与熟练程度成正比,与不熟练或不会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递减,刺绣工艺的熟练掌握程度迅速下降,而不熟练(不会)的数量却急剧上升。[1]而年轻人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对于传统技艺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人亡艺绝的威胁困扰着花腰彝刺绣工艺。花腰彝刺绣工艺很明显地呈现出了衰落的迹象,多种绣技在民间中已销声匿迹。“首届花腰彝手工刺绣大赛”中,有三套服饰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就出现了长短针绣法,现在在花腰彝村寨已销声匿迹;另外,绣片类的比赛作品中,有两块绣片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出现了类似于依?的绣法,村里老一点的人说是依?的老绣法,现在也已失传。另外,传承的危机在花腰彝剪纸方面更显突出。“首届花腰彝手工刺绣大赛”中,提交的近300件作品中剪纸组作品只有40件左右,只占到所有作品的13%。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而在哨冲、龙武、落水洞集市上出售花样的不到十个剪纸艺人,年纪最大的六十有余,最小的也有三十多岁,她们却支撑着整个花腰彝市场所需要的剪纸纹样。这其中就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青华大姐的身影。在哨冲、龙武、龙朋、峨山一带,普青华的纸花有很好的市场,供不应求,仅剪纸收入,每个月均能达到两仟多元,剪纸真正成为她的职业。居住在龙武镇峨爽村年近80岁的“花样老奶”龙秀珍,她不仅擅长挑花绣朵剪纸技艺也是一流,2005年被评为州级民族民间刺绣工艺艺人。据了解跟着普大姐学习剪纸技艺的只有三个徒弟;而龙秀珍老人近年来身体不适,已经不能再刺绣和剪纸,只能进行简单的指导,目前其女、孙女以及村寨的几名妇女在向老人学习技艺。而她们的技艺是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心传口授等方式一代一代传承、延续、发展下去。但价值观念多元,文化方式多样,使人的选择也多样化。加之民族文化传承人弱势的地位和较低的经济收入,使年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