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金融业协助司法机关实施反洗钱可疑交易线索经营探析
对金融业协助司法机关实施反洗钱可疑交易线索经营探析 【摘要】“线索经营”是近年来行政执法机关协同司法部门向犯罪上游延伸打击相关犯罪的创新做法,本文认为在反洗钱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金融业有必要从被动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协助司法机关对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实施经营,以确保更有效、更深入地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
【关键词】反洗钱 线索经营 司法办案
“线索经营”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协同司法部门向犯罪上游延伸打击相关犯罪的做法,即对犯罪线索和苗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控制和调查摸底,力求“打源头、端窝点、破网络”,最终给予违法犯罪分子毁灭性打击。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打击职务犯罪、打击烟草违规等专项行动中,普遍运用“线索经营”模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随着反洗钱工作的复杂化和反洗钱工作的深入,金融业反洗钱也有必要从被动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协助司法机关对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实施经营,以确保更有效、更深入地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
一、新形势迫切需要对可疑交易线索协助实施经营
(一)洗钱犯罪呈高发态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与全球经济体系融合,走私、贩毒、偷税逃税、贪污受贿、金融诈骗等活动也大量产生,洗钱活动日益猖獗,使我国反洗钱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据统计,2012年,人民银行共发现和接收4800起洗钱案件线索,对其中530起重点线索实施反洗钱调查2235次,向侦查机关报案490起。金融系统配合侦查机关调查涉嫌洗钱及上游犯罪案件1034起,配合侦查机关破获涉嫌洗钱案件352起。全国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共批准逮捕涉嫌毒品等犯罪案件9400余件,提起公诉10800余件。立案和破案数均超往年数倍。
(二)洗钱犯罪智能化、专业化、组织化
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和新兴金融业务的产生,使洗钱犯罪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越来越强,且呈现一定的家族化,内部分工明确,有的洗钱犯罪嫌疑人熟知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或聘请专业人士参与,还有的收买银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实施犯罪。稍有风吹草动,犯罪嫌疑人就采取快速转移证据、毁灭证据等手段,逃避打击。如:2009年湖南岳阳侦破一起涉案金额达2.5亿元之巨的非法套现团伙,犯罪嫌疑人中就有1人为银行机构的内部员工,负责为团伙提供POS机具,传递内部控制信息和技术指导。
(三)恐怖融资活动猖獗
国家分裂主义的恐怖融资日益猖獗,“疆独”、“藏独”恐怖主义组织多次在国内制造爆炸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极大地威胁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实践层面,多数恐怖主义融资为了掩盖其资金去向,仍然必须要通过借助于金融业“洗钱”才能完成。
面对日趋严峻的反洗钱形势,金融业需要保持更加高度的警觉,提高斗争的方法与艺术,积极协助司法机关经营好重点线索,在司法机关打击可公诉罪行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现行风险为本理念可能制约金融业积极作用发挥
《反洗钱法》立法宗旨为“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将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地位定位在预防,同时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义务等行为的,处20~50万罚款;致洗钱后果发生的,处50~500万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金融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经营许可证。为避免承担纵容或便利洗钱活动而带来的商誉损失和合规风险,金融机构大多制定了严格的内控管理制度,对可疑交易更多的是采取规避的心态,有的是不加分析甄别全部上报,导致防卫性报告泛滥。有的是对可疑特征较明显的交易,在前台便直接拒绝办理。还有的是简单地采取反洗钱监控或内控措施,或限制办理某些业务,或简单地采取一些重新识别客户身份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风险为本的理念有利于金融业规避洗钱风险,但可能对司法机关深入打击犯罪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如以下两个案例所示:
案例一:2012年12月,湖南一银行机构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一份可疑交易报告:一家建材贸易公司在该行开立网银账户,通过汇兑公对公从深圳市接受大额资金,随即又公对私网银全部转回深圳市,与其经营背景不相符。该行要求公司提供有关交易证明文件及证明等资料,对客户重新进行身份识别。在公司负责人迟迟不肯露面的情况下,该行采取了暂时冻结该账户网银公对私业务的措施。在实施冻结措施的当日,犯罪嫌疑人迅速将账户上所有资金通过公对公全部网转汇回了深圳。尽管公安机关接报后立即介入了侦查,但因犯罪嫌疑人采取了一系列反侦查措施,案件未获圆满侦破。
案例二:2010年9月,湖南一银行机构向当地人行报送一份可疑交易:某化工化纤销售有限公司账户从福州三个开户行连续大额接受货款,当日收款第二天退回,其交易金额、流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