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
广义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 摘 要:传统文化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论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自然观对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启示如下:运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整体观来认识自然;要培养全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建立生态建设机制。
关键词:广义文化视角;传统文化自然观;生态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77-02
宁波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同时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家族藏书楼之一①,现藏有古籍三十余万卷,其中善本八万余卷。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这座藏书楼能够平安延续近四百五十年,并且不断扩大藏书的规模,常常被人归功于它的名字,其名出自《易经》的“天一生水”,以水制火之意,包含了传统自然观的生态理念。
一、从广义文化看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中华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局面。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农业生产使人打破了原先的生态平衡;首先是取得耕地,原始的方法是用火烧森林草地,以此来获得较为平整的、面积较大的土地;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人类生产更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粮食的产量依旧比较低,而且人口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于是就要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大规模地猎取动植物,使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出现恶化。这种状况引起了当时的思想家的关注,提出了“时禁”主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
由于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的优劣,土壤肥瘠、气候条件等等,所以不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是国家的君主和官员都必然要改善环境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于是产生了保护自然的思想以及法律的条文。“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虞”,分别设置了“山虞”(掌管山林)、“泽虞”(掌管湖沼)、“林衡”(掌管森林)、“川衡”(掌管川泽)的机构,“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尚书“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东周时期,《秦律十八种》中的《田律》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关于环保的法律条文。
这些因素促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心态是与人类周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人类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的生命是平等的,同时也是内在统一的。这种情怀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管子“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顺天应时,不违农时是因为人的生存依赖自然,因此,掌握并且依据自然的规律安排各种事务,是古人智慧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人文主义的体现。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需要生活在群体之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专制式的国家政权,在几千年中形成了完善和严格的政治化的伦理道德。父为子纲是为孝道,君为臣纲是为治道,同时整个自然也成为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内容
1.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的说法,核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并不仅仅是天与人相合。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既是各种自然现象,又是自然客观规律,人融于自然,那么人也需要遵守自然的规则。将天、地、人三者放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先秦早期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但都表达出了基本含义。
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把“天人合一”分成“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三个方面。他提出天有五行,天生养万物,以自己的意识创造了人,以自己的标准规范人的行为;由“天”来安排四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治乱、个人的生死祸福等等。俗世间的君主受命于天,代替天道来体察民意和代行权力。
2.万物一体论
庄子《齐物论》被称为万物一体论的源头,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和人类都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儒家则是认为天与人相一致,是由于都具有仁的道德观念,孟子《孟子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所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万物一体论比较简略,未曾有详细的阐述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宋代的儒家思想家则是从本体论层面展开论述,关于人与人、人与万物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5151.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第4册):多媒体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pdf VIP
- 15J401 钢梯-标准图集.docx VIP
- 2025年新电梯质量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临床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整体护理查房.pptx
- 5161.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第6册):系统集成技术规范.pdf VIP
- 中国古代舞蹈史-袁禾.pdf VIP
- 5145.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第3册):视频系统设计规范.pdf VIP
- 5146.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第2册):音频系统设计规范.pdf VIP
- 2025年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制版工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同底数幂的乘法优课.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