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大众文化现象.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朔的大众文化现象

《非诚勿扰2》上映,有评论说这是一部“非常王朔”的电影,“电影前半部分冯小刚的痕迹明显,后半部分则是王朔的风格”。而冯小刚说得更直白,前半部分的“离婚典礼”“试婚”以及后半部分的“人生告别会”,都是王朔的创意。这是冯小刚和王朔时隔十年后再次合作,此时的冯小刚已是创造了中国最高票房的大导演,而王朔最近几年则比较低调。但在有关《非诚勿扰2》的各种场合,提起王朔,冯小刚仍然非常恭敬。 王朔 王朔 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王朔的创作到目前为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言情、调侃和写实。从《空中小姐》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王朔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代表作包括《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这个时期的小说无不流露其温情的一面,但还未形成鲜明的风格。由中篇小说《橡皮人》作为过渡,王朔创作进入第二个阶段,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顽主》、《一点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小说中“调侃”式的对话明显增多,很快就吸引了大众读者, 1988年被文学理论界称为“王朔年”,王朔小说及其语言风格的流行,则被称为“王朔现象”,这个阶段是王朔文学生涯的黄金时代。后来,王朔的小说由于“调侃”失去限度开始遭到读者的厌弃。 1991年,王朔写了100多万字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第二年陷入写作危机和精神危机。之后减少调侃,开始进行一些深沉的思索,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代表作为《我是你爸爸》。 沉默多年以后,王朔又不甘寂寞,推出了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和一系列大话式的杂文随笔访谈集,再次在文坛上引起重大反响。2007年,他又出新书《我的千岁寒》和《致女儿书》,又一次轰动文坛。 王朔现象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王朔的诞生并非偶然。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他。 王朔的第一篇有影响的作品是发表于1984年的《空中小姐》。这是一篇非常纯情的爱情故事,现在重新阅读,仍感余香满口。然而这种过分的纯净似乎使它显得与王朔的真正风格不相谐调。只有到了1985年,先是《浮出海面》,继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玩得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编辑部的故事》等小说与影视剧的批量问世,才使王朔真正成为王朔自己。 1985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利益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新旧交替中体制的不完善,使诸如官倒、腐败等阴暗面日益暴露,旧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日益显出虚伪和过时。同时,西方第一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也蜂涌而入,成为左右人们生活趣味的重要参照系。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一种讲求实用,追逐实利的风气迅速在国民中滋生,价值失落了,理想主义成为滑稽可笑的代名词。所有这些都成为以王朔为代表的新文学诸人诞生的原发性情境。 王朔似乎是一匹不祥的黑马,当他以卓尔不群的彻底反叛姿态踏足文坛,就给正统的文学圈内一种非我族类的异样感,于是拒斥、争议,一会儿推给通俗,一会儿又判给新潮,他在通俗与新潮之间,难于确切地加以界说。当1988年电影界被称为“王朔年”之后,评论界仍显得相当冷淡,甚至轻蔑地称其为“痞子写,痞子演,痞子看”的“痞子文学”。王朔塑造了这样一批人物,要么是孤儿或者半孤儿,要么是有家也不归,他们是真正的“无父的一代”。他们浪迹社会,放浪形骸,纵情酒色,违法乱纪,蔑视伦理纲常,成为地地道道的“小痞子”、新型的流浪汉。当然,他们并非是走南闯北地去流浪,而是一种精神性的流浪意识。现实社会的丑恶、价值观念的动摇,理想的幻灭,使得他们以彻底的决绝态度同过去告别,但同时又找不到新的理想,不能确立新的价值。 对于王朔而言,他的喜剧形式的最基本手段是调侃。调侃不仅成为叙述话语的叙述方式,而且成为作品人物的一种人生态度,说话腔调。调侃人人,也调侃自身,仿佛成为王朔的一种策略,一种向现存秩序挑战的策略。在他的人物看来,世界上本没有正经与不正经之分,只有不正经与假正经之别,他们毫不隐讳自己的不正经,并且通过这种不正经与假正经的对比,戳穿假正经的画皮,使其显出虚伪、丑恶的原形。这样,王朔的人物便要付出代价:不惜以自身的毁灭,同一切假正经假道学同归于尽。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指的就是利用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