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墨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墨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

浅议墨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   【摘 要】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学说与儒家学说同为战国时代的显学。而他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等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因人而育”、“上说下教,遍从人而说之”、“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墨子;教育理论;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其活动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家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和儒家并称“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一、墨子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救世论 因连年战争,社会动乱不安,要想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理想,教育就肩负着重大使命。墨子认为“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有道者劝以教人”,通过教育培养出有义之人,当人们意识到“行义”不但能使自己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益处,那么人们就会乐于“行义”,在《鲁问》中墨子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致也。” [4]617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想自己耕作给天下人饭吃,十分的努力,这才相当于一个农民的耕作,把收获分配给天下人,每一个人得不到一升粟。假设一个人能得一升粟,这不足以喂饱天下饥饿的人,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自己纺织给天下的人衣服穿,十分的努力,这才相当于一名妇人的纺织,把布匹分配给天下人,每一个人得不到一尺布。假设一个人能得一尺布,这不足以温暖天下寒冷的人,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解救诸侯的患难,十分的努力,这才相当于一位战士作战。一位战士的作战,不能抵挡三军的进攻,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不如诵读与研究先王的学说,通晓与考察圣人的言辞,在上劝说王公大人,在下劝说平民百姓。王公大人采用了我的学说,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平民百姓采用了我的学说,品行必有修养。所以我认为即使不耕作,这样也可以给饥饿的人饭吃,不纺织也可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功劳胜过耕作了才给人饭吃、纺织了才给人衣穿的人。所以,我认为即使不耕作、不纺织,而功劳胜过耕作与纺织。 (二)人性所染论 “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这是墨子在看到染丝人在染丝的时候说的一句感叹,他认为人的品性是会受到后天的影响而改变的,他接下来说:“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意思是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一个人所交朋友作为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品德和操守的,这也是他“强说人”的原因所在。墨子以“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性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6]179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墨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一)因材施教,因人而育 一次他的学生魏越问他:“既得见四方之君,则将先语?”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贪,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他主张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教育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因人而育,挖掘其潜力,发挥其特长,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不能不考虑自身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 (二)学思并重,躬行实践 在《墨子》一书中有很多的“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反问用语的出现,说明他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他希望弟子们能够勤动脑,多思考,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梁启超说:“亲知最凡近而最确实,说知次之,闻知又次之,‘身观焉亲也’者,谓由亲身经历所得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