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议中国古代非常态饮食惯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议中国古代非常态饮食惯制

议中国古代非常态饮食惯制   【摘 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享誉海内外。古人的好多饮食习惯被保留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作为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拟古痕迹非常明显,几乎全部照搬,探究这个迥异于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饮食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惯制;非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2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如果我们回眸史前文化,就会发现人类许多早期文明,几乎都与饮食有关。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没有饮食,人类就不可能存在。因此,研究人类文明史,就不可能忽略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堪称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根据资料记载,古人的饮食文化在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的相当完整,特别是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今人几乎是全部照搬祖先流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规矩,虔诚供奉他们心中的神及其祖宗。 饮食惯制也叫饮食习惯,从需要出发,大体可分为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和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常态下的饮食惯制,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和饮食习惯而制订出的饮食习惯。它既包括每天的饮食次数、食量,也包括每天的饮食时间。 古人大都一日两餐,孟子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是每天的第一顿饭,又称“朝食”,古人按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又叫“食时”,大约相当于上午九时左右,这是一天中的正餐。第二顿饭叫“?(晡)食”,又叫“飧食”,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饭。《说文》曰:“?,申时食也。”飧,又作剩饭讲,《说文“飧”又成为剩饭的代名词。汉代以后王室及达官贵人的饮食开始变为一日三餐,而皇帝甚至有一日四餐之制。《白虎通义》云:“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食,少阴之始也;莫(同暮)食,太阴之始也。”然而民间百姓仍多是一日两餐,至今在晋、冀、豫交界的山区仍然一天两餐,晚上吃剩饭,且多为稀饭。晋东南称之为“酸饭”,其实剩饭并非酸,“酸”只是“飧”的变音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套固定的饮食惯制,但在某些与宗教有关的仪式或节日中,人们还有一套独特的饮食惯制。这种饮食惯制无论是饮食时间、次数,还是饮食的内容及摄入量,均与我们的生理需要无关,而与特定的信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将这种饮食惯制统称为“非常态下的饮食惯制”。 如果说常态饮食惯制的主体是人,那么,非常态下饮食惯制的主体则是信仰中的鬼神。服务主体不同,饮食惯制自然也不一样。非常态饮食惯制服务主体的变化,很容易使人们在制作、陈设这类与宗教祭祀有关的食品时,遭遇到数不胜数的行为禁忌。 一、作为非常态下饮食惯制的祭品的制作对其制作人员以及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定。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对祭品的制作者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与要求。表现在性别上,华北地区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祈雨仪式中,祭品的制作者必须是成年男性。在北方诸民族中,妇女一直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萨满教的主祭人――大神,一般也都由女性担当,而男性至多只能充当女萨满的助手。这一惯例在近代虽有打破,但祭仪中主要祭品――粘米面饽饽的制做,仍需由圣洁的未婚女子完成。表现在属相上,祀龙祈雨祭品的制作者,最好属龙,属龙的与龙王是一家子,龙王知道祭品是属龙人所做,自然会高兴。如果实在找不到属龙者,至少也要让属虎者回避,否则,冤家相见,必然会引起龙王不快。 祭品制作在时间与地点上也有讲究。大型祭祀一般都在神殿举行,祭品制作只能在神殿旁的神厨进行。祭品的制作时间一般都在夜深人静的晚间。 二、祭品的选择与制作。因为祭品的享用者是神而非人,所以,祭品的选定完全根据祖先或是所祭神灵的口味而定。在华北地区,祀龙祈雨的供品不是人们常说的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全身乌黑的羯羊。为什么祈雨的人们不按着自己喜爱的口味摆满山珍海味,而一定要按着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使用山羊?经研究发现,原来现在遍及全国的龙信仰最初均发源于北方,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现有的与龙崇拜有关的早期文化遗址,几乎都分布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如内蒙、辽宁等等。祈雨用羊习俗,很可能正是北方游牧民族祈雨习俗的残留,祀龙祈雨习俗传入华北地区后,人们相沿不改,于是出现了与他们传统习俗相左的非常态饮食惯制。 祭品的制作也有讲究。在河南开封一带,民间祭灶用干果五簋及鸡、鱼、猪三牲。鱼不去鳞,鸡不去毛,猪不去鬃,以示祭祀所用都是完整的全牲。白族在用猪、牛献祭时,必须先念咒语,劈牛、劈猪时必须一斧毙命,否则不吉。苗族在牯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