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

·北京历史与文化·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诸天寅(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北京100011)[摘要]对于北京风俗的出色描写,是形成老舍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老舍笔下,满族风俗,老北京的胡同、茶馆、四合院,以及往日的节令习俗一一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这些北京风俗的描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渗透着老舍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文学作品的地域色彩是民族特征的生动体现。[关键词]北京风俗;满族风俗;胡同;茶馆;四合院;节令习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0310(2000)0120082204K89214老舍的作品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持久不衰,始终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喜爱。我曾问过一些青年学生为什么爱读老舍作品?答曰:北京味。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字,却一语破的,道出了老舍作品的真谛。倘若再进一步提问:构成老舍作品北京味的因素是什么?当然答案是多方面的,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老舍作品中对北京风情民俗的出色描写,可以说老舍的作品把北京艺术化了,也更生活化了,显示了他的卓越艺术成就。因此,研究一下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洗三”庆典,届时亲戚朋友纷纷前来祝贺。与“我”在降生时不得不被迫做“洗三”和满月庆典的穷讲究相照应,那些旗官人家却追求着没钱仍要真讲究的享乐生活。这部小说中对此做了生动真切的描述“: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做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老舍说他们明白,因为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玩乐下去必将误国殃民,他们是明知故犯;说他们糊涂,是因为这样无节制地奢侈与享乐,其结果无异自我毁灭,日趋没落与颓败。在老舍笔下,通过对旗人习俗的描绘,刻画出他们空虚、无聊的灵魂。这个曾以勇武善战,锐意进取著称的民族,最后演变成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完全丧失谋生能力的“八旗子弟”。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养鸟、养蝈蝈、养蛐蛐这些小动物上,用在糊灯笼、糊风筝上,成天摆弄鸟笼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清除鸟粪用的小竹铲这样一些小摆设与小趣味里。旗人妇女手中也和男人一样,几乎人人都离不开一个“燃着兰花烟”的烟袋锅子,但她们的“自由”远比男人为少,在很多场合上都有各种不能违犯的禁忌。随着帝制的结束,沦为平民的旗人,再也享受不到“吃铁竿庄稼”的特权,他们又没有一技之长,满族风俗老舍是满族,他熟悉旗人的生活。他的《正红旗下》①生动地再现了旗人的习俗和老北京的面貌。在清王朝260多年的历史中,满族人以与皇帝同族的优势,享受着“吃铁杆庄稼”的特权。在清代末年整个政权摇摇欲坠,行将崩溃之时,这一寄生阶层依然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以“耗财买脸,傲里夺尊,誉满九城”为荣,办一次婚丧大事,主人往往倾家荡产,亲友中为送礼摆阔也有导致举债度日的。总之,繁文缛节的陈规旧习,使主客双方觉得如果礼数不周,仿佛就没脸再活下去,就是死了也不体面。除了婚丧红白喜事,就连生孩子刚满三天,也要举行1[收稿日期]1999-12-25[作者简介]诸天寅(1938—),男,浙江绍兴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①《正红旗下》引文均见:老舍《:正红旗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4卷第1期诸天寅: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83往往陷入生活的困境。但他们毕竟曾经荣耀过,曾经是皇亲贵戚,高官显贵,祖辈传承下来的礼俗不能变,架子和面子不能丢,即使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甚至债台高筑,被讨债人打破门板时,仍然表现得气度雍容,举止娴雅、处处讲究的习惯,仍然不忘提笼架鸟、玩票唱曲的生活内容。玩物者必丧志,他们忘记了自立、自强,走向了不可挽救的悲剧命运。使客人一边闻看,一边等着往烟壶里装烟。这叫作规矩。”而“在古时候,店中的伙计并不懂先‘敬’烟,后装烟这个规矩,叫客人无事可作,等得不大耐烦。一来二去,就创造了,并且巩固下来,那条‘敬’烟的规矩。”“百年风气自辽金”。北京作为古代帝都兼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在市民社会里,逐步形成了“人多技艺”以及“重许诺”、“蹈礼义而服声名”等传统的风俗。老舍从小耳濡目染,凭着他对北京的熟悉,经常是寥寥数笔,一经钩稽,人情风俗便跃然纸上。以茶馆为例:在解放前,北京的茶馆遍布于城内与郊外,真可谓名目繁多,特点各异。诸如荤茶馆、素茶馆、大茶馆、小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棚茶馆、野茶馆等等,不一而足。那时茶馆成为一般市民聊天、歇脚、听书和进行各种交往的最佳场所。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这些特点,在南方茶馆里则很少见。老舍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