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古典书论应慎重而准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阐释古典书论应慎重而准确   编者按:对艺术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论可能也不一样。在学术问题上,我们需要从本体出发的争鸣,有了分歧,问题才能被研究得更透彻。我刊始终立足于打造学术性,本期刊发迟志邦先生针对刘东芹先生刊发在《书法报》上对宋曹《书法约言》译解连载文章中的一些理解提出了质疑。他们的观点谁对谁错?希望您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书法报》自2008年11月26日第46期至2009年8月5日第30期陆续刊登了刘东芹先生《宋曹〈书法约言〉译解》(以下简称《译解》),共19个片段。作者下了较大功夫对原文进行了剖析解读,这对广大读者理解古典书论之本义很有借鉴意义,值得称道。但纵观全文,笔者认为整个译解中还存有阐述模糊、言不及义,甚至穿凿附会、指鹿为马的曲解,这就难免以讹传讹,误导读者。遂觉得有澄清错讹的必要,现依次分述如下。   《译解》(四)(载2009.1.14)。原文:“草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用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满取肥,提取瘦……形质不健,神采何来?”刘先生译为:“草书如受惊的蛇躲入草丛,又好似林中冲出的飞鸟,其来去的势态,无法预料……字要有骨有肉,骨是内部的主体间架,要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肉是用来作补充的,取法要做到轻松圆健。……饱满厚实之处用肥笔,提的地方用瘦笔。……书法的笔画与基本形态不解决,神采又从何谈起?”   “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作为草书取法对象,是取其迅疾、飞掠之势,劲挺圆健之神,意在表现形质气势中蕴含着一种冲击力,惯性很大,有遏止不住的动感,而非“无法预料”之谓。“用骨为体”,是指字只有具备骨力,才能作为结构支架,撑顶起系统,故取法原则应循“严”:严格、端整、整饬之意;“肃”:庄严、肃穆,这样才能与骨架的支撑功能、主体作用相对应。如果译为书写者的态度要认真,则表现“肉”“血”地方的用笔便不必严肃认真了吗?   “满取肥,提取瘦”,是说足墨按笔,会获得肥厚茂密的形体;提笔行走,将出现纤细瘦劲的线型。论的是笔法与效果的关系。   “形质不健,神采何来”,即点画结构的质地若不峻挺、强健,则神采就无从谈起。正如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样。形质是表现神采的载体,什么样的形质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神采。而将形质是否强健释为要解决“书法的笔画与基本形态”,则显得含糊其辞,达不到诠释目的。   《译解》(五)(载2009.2.11)。原文:“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译文:“形态上,圆融润泽,笔势太快就会显得生涩。不要追求笔力紧束,也不要追求险峻之态。速度慢会有时间考虑字的姿态勿媚,速度快骨力会增加,但勿过于牵丝缭绕。”   刘先生的解释掩盖了这句话的因果关系,而且使阐释变得乏味平庸,甚至切断了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实宋曹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原理,即点画的造型若圆意较多便会显得温润;若行笔迅疾则易出枯笔,易看出水墨运动的锋芒轨迹,有强烈的摩擦感,故生涩劲老辣之感。接着说的意思是不要为了获取劲健结实感而将笔画排列收束得太过紧密,也不要为追求峻峭感而将结体布置得过于错位支离、欹侧倾斜。亦即中庸美学的不可过狂,不可过狷,过犹不及。后面依然是阐释因果关系而强调勿过勿不及:慢行笔虽可生出更多变化,但要注意过度变化则会生出做作媚俗之态,而不是因为“慢会有时间考虑”防止媚俗的问题。什么状态属于姿媚庸俗,应是平时临池悟道过程就要解决的美学观念问题、笔法技巧问题,而绝不仅仅是“临时抱佛脚”边写边思考来解决。   《译解》(七)(载2009.4.1)。原文属于宋曹回答客人有关书法的提问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语气却是反问的。尽管正式版本中也将宋曹的答句译为肯定口气,使用了句号,即陈述句式,但我认为译为反问句更为准确“非……之谓乎?”译过来应是:“不就是……的说法吗?”完全是意思肯定而明确的句式。这既表明了宋曹对问题回答得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又以反问的方式与对方议论,表示一种尊重探讨的态度,而答案依然是不容置疑的。故刘先生若译为反问句式,我认为效果更好。   《译解》(八)(载2009.4.15)。原文:“客人问:‘如巨石当路、枯槎架险,可得闻乎?’答曰:‘非妍姿不足,体质犹存,有意刚方而终为强项之谓乎?’”译文:“就是讲字的姿态不足,但气势、力度还不错,这是讲求刚劲的长处。”   这种自相矛盾的译法就使人堕入云雾之中了。气势此句的本义应为:“不就是指那种虽字架存在,但缺乏姿媚意味,虽想追求刚烈方正之韵却最终成了生硬倔强形象的那种情况吗?”“强项”,本是梗着脖子不肯低头的倔强之态,而译者却译成了“长处”,即今天所说的“最拿手的项目”了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