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祁剧中的昆曲遗产
摘 要:昆曲一词,本文中系指昆腔、用昆腔演唱的剧目及表演艺术。昆曲传入湖南祁剧,约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1620-1644),首先进入的应是昆腔,然后才是用昆腔演出的剧目和表演样式。进入祁剧的昆曲与祁剧在演出传播中互为影响。昆腔受祁剧影响的最大特点在于昆腔地方化:即咬字行腔依湘南语言为宗,变上声低唱为上声高唱,节奏上“抽眼缩板”,增加了“滚唱”;因上声字和入声字发声特殊的缘故,祁剧中的昆腔在旋律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方特色浓郁。剧目上删长变短,换腔演唱,丰富了剧目;表演上走向粗犷通俗。受昆曲的影响,祁剧将昆腔的大多曲牌同高腔或弹腔合用,称做“大众牌子”,丰富了高、弹腔的节奏和曲子转换;在剧目上增加了文学性、戏剧性、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和连台大本戏数量;在表演上丰富了行当动作,“出手” 、“出脚”、“做工”、“马路”都很讲究,重在传神,刻画性格;在小丑行当说白上,拓展了“乡谈”的路子;在脸谱和妆扮上,强调美感和“传神”。现今祁剧中的昆曲,成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保护及活体传承。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做了较多工作:传承演出了祁剧高腔《目连救母》、衡阳湘剧昆腔《一天太守》、祁剧昆腔《十五贯》,均成功并获省级及省级以上奖;正拟传承演出祁剧昆腔《岳飞传》。
关键词:昆曲祁剧昆腔剧目表演互为影响遗产传承
一
本文所用“昆曲”一词,其涵义是指昆腔、用昆腔演唱的剧目及其表演艺术。
中国地方戏曲的传播和迁转,最大的特点是先有声腔的传播,然后再有相应剧目及表演艺术的传播。昆曲传入祁剧,大抵也是如此。
昆腔传入湖南,至迟当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是年,袁宏道游历沙市,观看到荆沙本地艺人演唱的昆曲,写有观剧《竹枝词》,有云:“一片春烟剪?e罗,吴声软媚似吴娥;楚妃不解调吴肉,硬字干音信口?拧保ā对?宏道集笺校》,P89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批评荆沙艺人唱不好昆曲,终带“硬字干音”。之后,有湖南常德人龙膺《诗谑》所记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家班演出己作《金门记》,声言该剧“腔按昆山磨嗓管”,唱的昆腔。万历四十三年(1615),袁中道《游居柿录》载沙市观剧日记有曰:“吴演《幽闺》,楚演《金钗》”(《袁中郎全集?诗集》P207,上海世界书局国学整社本,1935版),明确指出,昆腔与高腔同台演出了。明?天启七年(1627),桂王就藩衡州,带去昆曲戏班,府中“笙歌之盛,不减京畿”(清?乾隆版《衡阳县志》)。官场上行下效,昆腔风行权贵。迨至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之变”,桂王府中昆腔艺伶流散民间,与当地戏班搭班演出,在茶馆酒楼清唱昆曲,受到平民欢迎,从此,昆腔在衡州、永州、桂阳州一带城乡普及,盛行一时,传入祁剧勿庸置疑。昆曲传入祁剧,最直接的文字记载,当属清?同治九年(1871)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所载邓奇逢追叙祁岷王支子祁阳王崇祯年间大兴土木的《祁阳杂咏并序》诗之四:“曼声度曲宴中庭,那得烟花乐部听(时乐多不备)。但扮齐人与妻妾,一双不借笑优伶”。同治版《祁阳县志》载:岷王支子祁阳王少时寄居叔父武冈王篱下,崇祯十一年(1638)归藩祁阳,是年即撤百姓屋椽,大兴土木,建造王府,地点即今所称王府坪。崇祯十三年(1640)又兴拓城之役,征敛不时。崇祯十六年(1643)因侵占百姓坟地,被祁阳搭洲土豪冯异倡受害人数百围城驱赶,宵遁武冈,王府被焚。邓奇逢在《祁阳杂咏并序》中说:“吾邑所称王府坪,即胜国废藩地,时贤罕见歌咏。予先外祖李仲弼先生,言其先亲见祁藩轶事,至今解道之。予因摭为杂咏,聊附野史之遗”。诗五首就是这段祁藩轶事的形象写照。诗之四即写祁阳王初到祁阳,还没有王府当时应有的女乐(即“时乐多不备”),便召当地的祁剧戏班进王府搬演,首先是“曼声度曲”,自然是清唱昆曲,之后是演唱(用高腔或昆腔、地方杂腔)传奇大戏《东郭记》(“齐人与妻妾”)和民间小戏《张旦借靴》(“一双不借”)。说明祁剧在明?崇祯年间就有像样的戏班能够高腔、昆腔、小调兼擅地演唱了。至清初,湖南地方大戏剧种均演昆腔剧目。康熙二十九年(1690)刘献廷在衡阳观看到当地艺人演出的地方化昆曲剧目《玉连环》等,艺人们一改昆腔吴音,而按当地语言咬字行腔,被刘献廷讥为“楚人强作吴?Q”(《广阳杂记》《刘处士年表》P3,中华书局1957年7月版),说明衡阳的地方戏剧种已演了较长时间的昆曲,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个性化的地方特色。这些地方剧种应包括在永州、衡州、桂阳州一带广泛传播的湖南祁剧在内。此说与清?乾隆版《衡阳县志》桂王府演唱昆曲的记载及邓奇逢诗说相印证,昆曲传入祁剧,至迟当在明?天启、崇祯年间(1620-1644)。
二
昆曲在进入祁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