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乾隆朝玉器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共在位60年(1736~1795年),标榜“法先王”和“德治”。他本人对玉器又有特殊的爱好,故乾隆年间制作的玉器,比之任何一个王朝都多。直至今天,乾隆年间的玉器,除故宫原清宫秘藏大至千万斤重的玉山,小至玲珑剔透、精妙绝伦的佩玩品有数以万计外,流散在国内外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的,也随处可见。关于当时玉器生产制作的情况,了解者甚少,本文就乾隆玉料的产地、开采、运输、制作,并乾隆“御用”玉器的发展演变等,作以论述。
一、玉 料 产 地
我国玉石产地很多,其藏量之富,开采历史之悠久,都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其中尤以新疆昆仑山中所产玉料品质最优,自明清以来,它成了主要产玉地。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称:“凡玉,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
于阗一语,始见于汉代,清乾隆时又称和阗,即今和田地区各县的总称,位于新疆南部回族居住区。葱岭,中国古代所说之昆仑,即其山脉的一部分。和田及昆仑山产玉,并进入中原地区作器的历史,已很悠久了。这在许多先秦典籍中,已得到证实,如《周礼》《穆天子传》《尔雅》《吕氏春秋》诸书,都述及昆仑产玉并作为“贡品”运入中原地区生产玉器的情况。前几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就有用新疆玉做成的器物。河北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玉器中,也有部分是用昆仑山产玉制成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玉器,几乎全系新疆产玉做成。因此,昆仑山玉,最迟在商代后期就可能作为我国琢玉用料,汉代,则是主要玉料用材,并大批进入中原。此后,新疆于阗等地产玉并贡进王朝的事实,在各代史料中都有记载。可见,乾隆时期的玉料主要从新疆生产就不是偶然的现象。
乾隆帝弘历,对昆仑山及和田一带产玉的事情,曾有过深入的了解,曾称:“昆仑,在今和阗西南回部,水皆东注,是和阗之河当与昆仑通。而和阗夏月,水盛涨,玉子随流而下者最多,其质较山产者尤精,则水玉多自昆仑山来也。”
乾隆时期,产山料玉最有名和产量最多、质地最优者是昆仑山一支脉,地处新疆西部叶尔羌(今叶城)西南的密尔岱山,有时又称密勒塔山。此山,据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古称“密山”,它最晚在郭璞注书之时,该山产玉就已出名。此山在乾隆时期产玉的情况,乾隆《回疆通志》描述:“辟勒山,又名密尔岱,一名末勒台,在叶尔羌西南二百余里,山极高峻,积雪春夏不消,或即所谓昆仑也。遍山皆玉,五色不同,有重至数千斤者,名擦子石。”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绝品,现故宫博物院藏重达万斤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图1),据载,其原料就采自该山。
和田地区河流中产玉的正式记载,见晋人张匡邺著《西域行程记》,该书称:“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仑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这段记录,既说明和田城周围有玉河产各色玉,也说明玉河中的玉是从昆仑山流下来的。但作者把三条玉河的上游原系一河,并称“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似有不实之处。玉色是因地质变化和其蕴藏处周围矿物长期浸蚀的结果,故即使在同一个昆仑山,因地质原因不同和玉料埋藏地不同,玉色就不会一样。前述密尔岱山“遍山皆玉,五色不同”已指出昆仑山有各色玉。《回疆通志》称:“玛尔湖克山,在辟勒山之南,峰势相连,多产绿玉。”是又说明在昆仑山中的不同一地,则有不同色泽的玉。据此可知,于阗城周围三条玉河之所以玉色不同,是因其发源于昆仑山产不同玉色地方所致。所谓三河源出于一处,其玉色“随地而变”是不可能的。
水玉,除和田附近河中产外,西疆南面的叶羌河也产玉。此外,沙车地区的泽普勒善河,洛浦及洛浦地区的乌兰克苏河,库克河及后沟、大沟等地,在清乾隆年间也产玉料。
二、采 玉 和 运 玉
乾隆年间,采获昆仑山和河谷中玉材,规模较大和数量最多的,是在乾隆二十四年,即清政府派兵最后一次平定新疆准部和回部上层反动分子勾结沙俄发动的叛乱以后。关于这个事实,弘历曾多次述及。如乾隆二十四年,弘历在其“御制”“和阗玉”一诗中称:“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又称:“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这里是说和田河中采玉在乾隆时期最早的年代,而山料玉的开采,则又在此后较晚几年。
乾隆时的采玉,在各类著录中都有详细的记述。玉料有山玉和水玉两种,它们的开采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山料玉的开采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回疆通志》称:“密尔岱,或即所谓昆仑也,遍山皆玉,在高峰绝顶,人不能到。土产?樱?lj)牛,惯于登陟,回人携具,乘牛攀援而上,火焚(按:即烧火先把局部积雪融化)、推凿,任其自落,方取焉。”这是就开采小块玉料而言,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