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士人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演示文稿
士人与中央政权关系 海南大学2008对外汉语语言专业 《中国古代史》 2011-5-5 一、汉代的党锢之祸 东汉中后期,戚宦交替控制中央政权。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得名,共发生过两次。当时言论以及日后史学家多同情党人,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汉朝灭亡埋下伏笔。 官僚与郡国生徒出于个人前途和挽救东汉危机,展开了对戚宦的斗争。 戚宦堵塞了太学生和各地郡国生徒入仕的出路。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促使士人起而反对戚宦,要求革新政治,逐渐形成了清议 。 斗争分顺帝以前和桓灵时期两个阶段。 顺帝以前,未形成气候。章帝时,反对外戚窦宪及其宗族、宾客贪残 ;和帝时,要求皇帝限制外戚势力发展。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辅政,主张安帝宜亲政事。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司空周章密谋发动政变,废邓太后,因事泄被迫自杀。 桓帝继位以后,梁氏外戚专权, 梁冀胡作非为,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形成一股势力:第一,外戚在同宦官争夺中,很注意笼络士人,表彰儒学。这些 天下名士清议 的内容,往往能够左右士大夫在仕途上的进退,起到一定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第二,东汉为加强思想统治,提倡儒学,对太学十分重视。安帝、顺帝统治时期还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 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学成为清议和反对戚、宦专权的中心。 在反对梁冀专权的斗争中,出现了很多敢于直言、不畏强暴的官僚士人。 如质帝死后,太尉李固和杜乔坚持主张立 年长有德 、 明德著闻 清河王刘蒜为帝,桓帝继位后,李固、杜乔被梁冀罗织罪名,下狱处死。 梁氏外戚被诛灭后,宦官集团独霸朝政。白马令李云公开露布上书,揭露宦官而逮捕下狱。杜众予以赞赏,上书表示愿意与李云同日死。李固、杜乔和李云、杜众的斗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同情,时人称前后李、杜 ,名满天下。 前后李、杜 之后,司隶校尉李膺成为反对宦官的领袖人物。人们以受到李膺接待为荣,称为 登龙门。宦官在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开始反扑。 张成之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宦官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诽谤朝廷,扰乱社会风俗。桓帝下诏逮捕 党人 ,受牵连者200余人。 李膺在狱中故意牵连宦官子弟,桓帝宣布赦免党人,但全部罢官归家,终身禁锢,此为第一次 党锢。 灵帝继位,窦武起用被禁锢的党人,除宦官势力。事泄,而亡。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党锢之祸 再起因陷害、牵连者六七百人,分别被流放、禁锢和处死。 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死,宦官集团大捕党人及太学生至千余人。熹平五年,灵帝下诏,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等,一律免官禁锢,第二次 党锢之祸。 中平元年(184年)解除 党锢 ,起用他们镇压起义军。 二、唐代牛李党争(朋党之争) 安史之乱之后,除了朝官、宦官之间的南衙北司之争外,还有朝官内结党树派,而形成朋党。牛僧孺——牛党和李德裕——李党,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到唐宣宗近40年,史称之为“牛李党争”。 唐宪宗(在位:805年—820年)元和806年—820年 唐穆宗(在位:820年—824年)长庆821年—824年 唐敬宗(在位:824年—826年)宝历825年—827年 唐文宗(在位:826年—840年)大和827年—835年 唐武宗(在位:840年— 846年)会昌841年—846年 唐宣宗(在位:846年—859年)大中847年—860年 “牛党”——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科举出身,通过科举,获得官职。 “李党”——李德裕为首。高官地位,“门荫”出身。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士官僚间的斗争,实际上在政治上也有分歧。一是选拔官僚途径。牛党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主张通过门荫取士。李德裕认为,公卿子弟从小就熟悉官场,容易掌握做官的本领。二是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藩镇用兵,以加强中央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 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宰相李吉甫遭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之子,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 穆宗,牛僧孺做宰相,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 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牛僧孺、李宗闵被放逐到南方。宣宗时,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贬崖州。 朋党之争,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三、明代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被革职回无锡,与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讲学,评议朝政,这种政治性讲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反对矿监税监掠夺、减轻赋役,发展东南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