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归自然的精神还乡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尽管我们的故乡被轰鸣的机器碾得七零八落,但作为诗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情感上,我们始终都无法割舍对故乡的那份依恋和关怀。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多时候,只能以诗歌的方式来寻求“精神自救”去抵达崇尚自然、向善、向美、博爱的灵魂彼岸。在诗人陈树照即将出版的诗集《远方》的字里行间里,我们清晰的看到,树照先生的“精神自救”就是把自己内心对故乡的情感植入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以“故乡”为情感出口,书写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第二故乡的无限热爱,从中彰显诗人对故乡的理性认知、经验体验和情感归依。
一直以来,故乡都是诗人们始终绕不开的话题。“还乡”也就成为其情感喷发的精神流向,生命体验的便捷渡口。“还乡”精神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城镇化极其不发达,绝大多数人都来自落后封闭的农村,一旦“跳出农门”,融入城市,远离农村的那个“故乡”,尽管物质生活似乎得到了满足和解放,但在精神上,他们毕竟是“他者”,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城市只不过是他们人在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而已――往往是情感的碰撞与撕裂总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思念。而故乡毕竟是他们生命的根: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兄弟、童年,乃至青春的回忆。这些都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最深刻最纯洁的记忆,像空气一样从未远离。
通读树照先生诗集《远方》,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回归自然的精神还乡:“青烟里,我仿佛听见/犁铧碰撞骨头的声音/仿佛看见父亲仍在充血的咳嗽/母亲仍旧穿着那件脏兮兮的布衣/向我们走来”(《扫墓》)。“他要给拴在树上的那匹马/制作一副舒适的鞋子,那匹马并不领情/总想用蹄子踢他, 他左躲右闪/突然,他抱住马头,向前弯了一下腰/马就倒下了,炉火还在烧,鸟儿/顺着黑烟,叫了几声”(《祖父》)。这些原生态的乡土呈现,正是诗人精神还乡的最好佐证。诗人除了写父母、祖父、病中的嫂子,还有故乡的黄昏、月光下的湖等等,他把对故土的眷恋转化为“还乡”记忆,使“还乡”成为承载情感与理想的精神家园,成为诗人书写的理由和栖息诗意的寄托。
《远方》的另一个重要情感线索,就是诗人对他现在的居住地――东北的书写,这种地域故土式的白描,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大开大阖,诗意的飞跃,犹如天女撒花,飘撒的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流星雨”――诗人以诗意的触角深深扎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之中,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情一景等美好的事物尽可能都诉诸笔端,展现了一个诗人的大爱情怀。可以说,东北是诗人的“福地”,他十几岁远离故土,来到那里当兵历练,成家立业,东北给了他现在所有的一切,从内心中,诗人把东北当成了与自己无法切割的家乡,他对东北同样无比热爱。
“沿途村屯,依岸而栖/那缓缓流动的江水,像一条白色的带子/轻轻地系着这些散落的鞋子/只有桥,像一个驼背的哲人/让我的车在他最弯曲的部分爬行。”在《在莲江口》一诗中,诗人形象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作一下子生动起来。“只有桥,像一个驼背的哲人/让我的车在他最弯曲的部分爬行”。这些句子语言生动凝练,不仅给人以诗意的想象,增强整首诗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很强的内在张力,强化了诗作的画面感和视角冲击力,读后,让人流连往返的欲望总难以穷尽。这也是树照先生作品中惯用的,以中国画式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留白手法构建的诗意,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我们知道诗人出生中原后安家东北,无论是对儿时的故乡,还是现在安居的东北既热爱又愧疚,在《敖其湾》一诗中,诗人就充分表现出了这种内疚和歉意的复杂情感:“而他们百发百中叉鱼的技术/几十年来,我怎么也学不会/而每次穿起那些用鱼皮/兽皮制作的对襟大衣/总是解不开,胸前/那两排鲶鱼骨做的纽扣”。仅仅因为这几十年来没有学会叉鱼的技术,就深深陷入内疚和自责之中。可见,诗人用情至深至专。俗话说“爱得越深,痛得最真”。反而,从另一个侧面,更能反映出诗人对当地的深厚感情。在这一节诗中,诗人的思维敏捷,跳跃的幅度比较大。他从叉鱼的技术转换到鱼皮和兽皮制作的对襟大衣,接着,又跳跃到鲶鱼骨做的纽扣上,诗意的衔接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又总是那么自然娴熟,巧妙得犹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使人们在想象的殿堂中享受无以穷尽的快乐。
窃以为,诗集《远方》除了主题鲜明和诗人对生活的能动抽取,并形成诗人独特的经验之外,也反映诗人对诗歌艺术拿捏有度,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如在《深秋黄昏》一诗中,诗人写到:“秋风叫似狼嚎、不停地撕扯,马路上/那些狂跳的,旋转的叶子/所有的树木在弯腰,摆动/不知谁的帽子射出”。这节诗,采取了隐喻。诗人以悲凉的环境背景烘托对父亲的情感归依。“你秃顶上不多的毛发/竖起来/和身后的冷风搅在一起/落日下/我泪眼模糊/分不清,哪儿是墓碑/哪儿是你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