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即将消失的家园
鲁西南平原,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以来养育了无数贤人志士的地方。
从传统的地理概念上说,鲁西南大平原是包括山东的济宁、菏泽两个行政区域的广袤原野。从烟波荡漾的微山湖,到八百里水泊梁山丘陵和东平湖;从古老的曹州故地到人文昌盛的孔孟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文繁盛,土地丰腴,养育着近2千万父老乡亲。
这一带位于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是连接华东与华北、中原与沿海的重要地区。济宁被誉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帝均出生于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都诞生在这里。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亦都在济宁留有足迹。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货殖列传》)。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农学家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
千百年来,滔滔黄河把黄土高原的泥沙携带到这里,形成了方圆千里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是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也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油、林、畜、鱼的生产基地。
但是,就是这样一片丰腴的土地,近年以来,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千顷良田正在大片大片地被蚕食,无数的村庄正在一个个塌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即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他们美丽的家园!
煤炭,这个一直让我们“以地大物博”引以为骄傲的资源,在这里成为百姓难以言说的伤痛。仅仅济宁境内的煤炭储量就达到250多亿吨,菏泽境内煤炭储量亦多达281亿吨,正在开发建设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最好的一块煤田,最近在曹县发现的一处煤田,更是已探明资源量在20亿吨以上的优质大型焦煤煤田。
煤炭的大量开采让地方的JDP快速增长,城市也因为煤炭的开采急速地扩张繁荣,唯有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百姓,以他们羸弱的身躯,承担着煤炭开采带来的困境与伤痛。
权威的资料显示,济宁市进入煤炭的全面开发期后,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土地塌陷,其塌坑之深,塌陷面之广,为全国罕见。至2009年底,济宁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达35万亩,且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递增。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使济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累计搬迁近50个村庄,5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及近10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市塌陷土地将达70万亩,到本世纪末塌陷土地将达400多万亩,近500万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搬迁者目前尚能依靠煤矿每年提供的种植作物补偿维持生活,一旦资源枯竭,矿空人去,将彻底失去生活来源。而菏泽因为是新开采煤田,这些问题还不是十分明显,但是随着开采进程的加快,也必将复制济宁面临的问题与忧虑。
同时,这一地区因煤田分布与优质农田区域广泛重合,煤炭开采后地下水系被打乱,河道沟渠断流,道路桥涵断裂下沉,水电设施损坏,许多地带常年积水,耕地面积锐减,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行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我的内心深处流淌着阵阵苦涩与酸楚。这里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我灵魂的栖息地啊。但是,看着公路上奔驰而过的一辆辆煤车,看着土地上不时出现的一座座煤井,看着正一片片塌陷为坑塘沼泽的良田平畴,我不禁要问: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如何生存?失去了家园的百姓家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由于煤矿区面积辽阔,涉及村庄人口很多,他们只是从种种传说中模糊地知道自己处在塌陷区,却不能确切地了解塌陷的地点和时间,他们为此充满焦虑:怎么设计自己家庭的长期发展规划?本来计划的房屋建设怎么进行?要投资的项目还是否能够布局?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他们每天都在听到不同的传说,听到不同的补偿方案,而且,每一个村庄的传说都千差万别。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家庭,都被这些传说折磨着,困惑着。
嘉祥县黄垓乡鲁东村是我的家乡,村庄虽然靠近公路,但是正处在煤矿塌陷区内。每一次回去,乡亲们都在问我,我们的村子怎么办?听说靠近公路的地方不会采煤,煤矿会留下一定的距离,但是又有人说不是。我们村什么时候塌陷?塌陷了我们去哪里住?我们的损失怎么补偿?儿子要娶媳妇了,房屋怎么盖?盖的标准高了如果没有几年就塌陷了岂不是浪费?可是不盖房子正常的生活又怎么进行?
邻居家的小三这些年依靠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