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教研室 杨 丽 莎 教授 第七章 辨 证 目的意义: 1、了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2、了解证候的意义 3、了解中医主要辨证方法及临床意义 4、重点掌握八纲辨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原则 一、辨证论治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等,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 “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发展趋势)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简称为“证” “症”──症状表现 “病”----疾病病名 如: “ 症状 ” “证候” “疾病” 治疗 发热恶风 咽痛 咳嗽 舌红苔薄黄 风热 感冒 辛凉脉浮数 犯表证 解表 ----银翘散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八纲辨证——辨证纲领 2、脏腑辨证——辨证基础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探求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证是内脏功能失调的反映,由于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不同,因此它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就不同。如: 心,主血脉—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胸闷 肺,主气、主宣降—肺气虚—失宣降:气逼、咳嗽、气喘 脾,主运化—失健运:纳少、便溏、腹胀、头昏、水肿 3、卫气营血辨证—对外感温热病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把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传变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椐。 “卫气营血” 卫分证 是温热病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的证候。 气分证 是温热病邪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的里热证。 营分证 是温热病邪内陷心营的深重阶段。病位在心和心包。 血分证 是温热病邪发展到最危重阶段,病位以心肝肾为主。 4、六经辨证——对外感病辨证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它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的名称。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对外感病发生发展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方法。 5、气血津液辨证——以气血津液为基础辨证 6、病因辨证——针对病因辨证 三、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辨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寒热、虚实及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所在的部位、性质和正邪相争消长状况,进行分析归纳,明确诊断的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整体证候表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任何一种疾病从 类别————阴证、阳证 部位————里证、表证 性质————寒证、热证 邪正盛衰——虚证、实证 第一节 表里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皮毛、肌腠、经络在外 外邪犯表, 初起,病轻 里证——五脏六腑在内 脏腑受病,深入, 较重 1、表证 表证是体表受邪甩引起病证的概括。 原因: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 治则:发汗解表。 [证候] 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 ——表热证:恶寒(风)轻,发热重,头痛,咽喉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 [治则] 发汗解表 ——表寒证:辛温发汗(解表)麻黄汤——表热证:辛凉发汗(解表)银翘散 2、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原因:病邪由表入里; 外邪直犯脏腑; 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 素,直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证候] 里证主要是脏腑的证候,分别在脏腑辨证等。 ? 如: ——心血虚证 心血虚—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病证 证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 治疗:补血养心 (四物汤合归脾汤 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