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诊断医学培训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前 言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给患者造成病痛之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检查 骨密度测量 骨生化及骨代谢标志物检查 骨密度检查申请单填写规范 详细填写骨质疏松有关的风险因素及检查部位 常规成人骨密度测量为三个部位:腰椎正位、左髋或右髋、右侧前臂 矫形分析值用于检测骨科假体植入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骨密度 侧位脊柱骨折风险评估(FVA):主要用于发现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类型 骨质疏松症分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是老年人难以避免的一种病症,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90%。又分为两型: ※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见于45-60岁左右的绝经期妇女。 ※I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55岁以上男性为主。但大于60岁的女性骨质疏松症也属于II型。 I型骨质疏松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关系 II型骨质疏松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关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比较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甲减、性腺疾病等。 2.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病、风湿与类风湿、胃肠疾病等。 3.药物性的:使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4.营养缺乏: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营养障碍等。 5.遗传性缺陷性疾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 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不详,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多有遗传家族史。 人的一生的骨量变化 1.骨量增长期:0-20岁,随年龄增长持续增加。 2.骨量缓慢增长期:20-30岁,骨量呈缓慢增长。 3.骨量峰值相对稳定期:30-40岁,骨骼生长处 于相对平衡状态。 4.骨量丢失前期:女性从40-49岁;男性从40 -64岁。女性年丢失率为0.4%-0.6%。男性年 丢失率0.3%-0.5%。 5.骨量快速丢失期:主要见绝经后的女性年丢失 率为1.5%-2.5%。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2.身长缩短、驼背继腰背疼痛后出现的重要体征. 3.脊柱压缩性骨折 4.桡骨远端骨折 5.股骨上端骨折 6.踝关节骨折 7.呼吸系统障碍(由胸廓畸形引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对中老年人的最大危害 ? ? 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以双能X线吸收技术的骨密度数据制定的。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白人妇女骨密度基础数据制定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T值(T-score) 把受检者的骨密度与同种族同地区正常青年人的峰值骨密度作比较 Z值(Z-score) 把受检者的骨密度与同年龄同种族同 性别的人的骨密度作比较 骨密度及骨量的测量方法 目前骨量测定方法中最普及的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而且这种测量方法也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方法,被誉为“金标准”。其他方法还有X线照片测定法(RA)、单光子浓度测定法(SPA)、定量超声波(QUS),肢端骨定量CT法(PQCT),但均有2%的误差。 骨密度(BMD)测量适应征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共识文件2005年版) ●65岁以上的女性; ●65岁以下的绝经后女性,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70岁以上男性; ●成年人,有脆性骨折; ●成年人,患有低骨量或骨丢失的疾病; ●成年人,服用治疗低骨量或骨丢失的药物;考虑进行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任何人; ●正在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要检测疗效的任何人;    ●没有接受治疗,如发现骨量减少将决定治疗的任何人; ●停用雌激素治疗的妇女应根据上述适应症做BMD测量。 测量部位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共识文件2005年版) 前臂兴趣区 诊断用非优势手桡骨远端33%位置(也称下1/3桡骨)测量。不建议用桡骨其他兴趣区。 只有下列情况时才测量前臂BMD: △甲旁亢; △超重患者(超过DXA扫描床的承重量) 除桡骨33%位置(也称1/3桡骨)测量外,周边骨密度测量不适用于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诊断标准。 测量部位 (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共识文件2005年版) ★所有人都要求测量脊柱正位和髋部BMD 脊柱兴趣区 (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