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秦瘦鸥说《秋海棠》
从学金融到从事文艺
认识秦瘦鸥先生,我是先闻其名,后见其人。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有机会参加卢湾区图书馆(即观复图书馆)书评组,被推选为书评组组长,除了每个月参加书评活动,我还有机会进入书库,浏览民国时期的刊物与民国文学作品。在这期间,我读了秦瘦鸥的《秋海棠》,据当时报载,这部小说曾被誉为“民国第一言情小说”,张爱玲还在1943年的《古今》月刊上对《秋海棠》极口称赞。但新中国成立以后,秦瘦鸥因列入“鸳鸯蝴蝶派”,《秋海棠》也被归入旧文艺之列。
十年动乱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不少劫后余生的民国文人重新焕发活力,秦瘦鸥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1986年至1987年期间,先后几次去法华镇路淮海西路公寓九楼拜访秦瘦鸥先生,请他为《新民晚报》副刊撰稿。记得秦瘦鸥先生当时已过75岁了,他两鬓灰白,戴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未语先笑,保持着30年代知识分子的风度。秦瘦鸥为我倒了茶,用本地口音说:“我是1982年落实政策后搬到这幢大楼来的,这幢大楼还住了不少上海文艺界的知名人士。”
我看着阳光明媚的客厅,感到老人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快乐。秦瘦鸥原名秦浩,上海嘉定人,他年轻时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银行系(现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在铁路局工作。秦瘦鸥说,我虽然读的是金融,但我年轻时就喜?畚难В?好读书,喜欢舞文弄墨。据秦老说,他在大学期间,就写了一部小说,后来又想当作家。他坐在藤椅上笑着对我说:“因为我一生有两大嗜好:写作与看戏,我后来就走上了文学道路。”
从翻译家到小说家
谈到秦瘦鸥,必定要说到他的代表作《秋海棠》,但秦老却拿出一本《御香缥缈录》给我看,他说:“我最早进入文坛,是想写小说,我写的《秋海棠》交给《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但未能刊用,原因是‘快活林’副刊正在刊登李涵秋的长篇连载,而接下来又要刊登张恨水的《啼笑因缘》。”
李涵秋与张恨水都是当红作家,秦瘦鸥初出茅庐,论名气与资历都不够。秦瘦鸥谈及往事,一笑了之:“我当时署名‘怪风’,写连载要看作者名气,被退稿,现在想想也是正常的。”
小说未能发表,正在苦闷之际,美国朋友倪哲存寄给秦瘦鸥一本由德龄用英文写的《御香缥缈录》,他读完之后,觉得末代皇帝的清宫奇闻,读者一定会有兴趣。秦瘦鸥便将学来的英语着手翻译,他在翻译中才发现德龄的原作有不少笔误,比如史实,又比如对人物的评价,秦瘦鸥年轻时做事就很认真,他说:“我就去找来《清史稿》《清史记事本末》及《慈禧传信录》等书籍,边译边作考证,后来译稿又得到德龄的妹妹容龄女士、其兄勋龄的指教。”
秦瘦鸥在翻译过程中,还发觉德龄因从小受慈禧的宠爱,从个人感情出发,对书中的乱政擅威的慈禧极力美化,秦瘦鸥是个正直的青年,他译完全稿,心中十分为难,他感到这部小说中的不少写法欺骗了读者,给读者带来了不好的引导作用。
秦瘦鸥当时有个好友陈存仁,陈是当时有名的医生,师从姚公鹤、章太炎先生,他与秦同岁,也喜欢舞文弄墨,当过《福尔摩斯》报的作者,他认为“怪风”这个笔名不好,建议《御香缥缈录》的译者名字改为秦瘦鸥。秦瘦鸥在文学前辈周瘦鹃的推荐下,他写的《御香缥缈录》便在《申报》副刊上连载,连载后,大受欢迎。又出了单印本,并再版七八次,总印数达5万多册。
当时《申报》总主笔见发行印数大好,便让秦瘦鸥再译一本清宫内幕小说,秦瘦鸥说,他吸取了翻译《御香缥缈录》的教训,自己寻找译本,最后选定一本慈禧后半生虐待光绪的传记《清宫续记》,秦瘦鸥改为《瀛台泣血记》,再次在《申报》连载。秦瘦鸥先生说:“我想通过这部传记,来改变一下读者对慈禧的认识。”
《秋海棠》风靡一时
二十五六岁的秦瘦鸥虽然写的小说未能刊登,但他有了两部译著在《申报》上连载,并大受读者青睐,秦瘦鸥这个名字也开始叫座,他不久也进入报馆任职。他先后在《大美晚报》《大英夜报》《译报》当编辑,主编过副刊,期间还做过体育记者,也担任过要闻版主编。秦瘦鸥谈到这段编辑生活时说,“我当编辑也是谋生,但心中一直有创作的冲动。让我编要闻版,我没有什么兴趣,心里总想着那本《秋海棠》。”
秦瘦鸥在陈存仁的鼓励下,又将旧作《秋海棠》作了修改润色,秦瘦鸥对笔者说,由于他已有两部译作发表,又在几年中读了不少文艺作品,这次修改润色有了很大改动。
秦瘦鸥原来想把花尽心力的《秋海棠》交《大公报》发表,但“八?一三”爆发后,上海不少报刊都争出号外,副刊也纷纷取消了。一隔三四年,到了1941年,秦瘦鸥的《秋海棠》才在《申报》副刊上连载,副刊主编正是对秦瘦鸥有栽培之恩的周瘦鹃先生。
《秋海棠》在《申报?春秋》上连载半年之久,当时读者反映火爆,连载一结束,即发行了单行本,在读者中相当抢手。报刊载文好评如潮,《秋海棠》被誉为“民国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