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连课本,以熟带生——诗歌鉴赏解题策略之二.pdfVIP

勾连课本,以熟带生——诗歌鉴赏解题策略之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场点睛 勾连课本 ,以熟带生 诗歌鉴赏解题策略之二 ◇ 张福圣 孙红娟 纵览考试诗歌题 ,我们就会有这样的共识 :所有题料均来源于课外 ,但几乎每个考题都可以 在课本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已经接触了几百篇古诗词,其中既有课本明确 规定必读必背的篇 目,也有课外读本和唐诗宋词选读,还有若干高考真题。这些都是我们考生 日 积月累所形成的知识宝库。在解题时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 ,以熟带生,由已知向未知 延展 ,培养通过对知识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 勾连作者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世论诗 ,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 ,特别是诗歌的主 旨和情感 ,就往往要了解诗人的个性特征、创作风格、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等。所以,从诗人及其 创作背景人手来剖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一直是近几年诗歌考查的重点。一方面要关注试卷对作 者进行的补注,如2012年辽宁卷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 谪。这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做补注的诗歌越来越少,以至于2012年只有 两家(大纲版和辽宁卷),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独辟蹊径 ,即适当勾连课本中熟悉的诗人。 2012年的高考诗歌鉴赏 l8首诗歌涉及 17位作者(其中有两首作者同是杨万里)。为了反押 题和回避已考诗文,有意缩减了著名作家的数量 ,让一般作家担当主力军 ,其中不乏考生从课本 中熟悉的诗人:张九龄、贾岛、温庭筠、秦观、晏几道、杨万里 、晁补之等。如2012年江苏卷考查了 温庭筠的 《梦江南》,对于温庭筠,江苏考生不陌生。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中选择了他的两首诗 词,在晚唐诗中,选择了一首 《商山早行》;在唐宋词部分,选择了 菩《萨蛮》。商《山早行》一诗中,课 本的注释中有相关的介绍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 ,多犯忌讳 ,因而长期抑郁 ,终生不得志……其中 “长期抑 郁,终生不得志”这样语句,许多同学印象比较深刻。而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即为代表作,是 唐《诗宋词选读》词作部分的第一首,老师必然会由点及面地介绍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同学们 通过对温庭筠一诗一词的研习,必然会对其人其词产生一些大致的印象:他是一个仕途不得意之 人 ,通过诗词表达 自己人生沉浮的感悟 ,就像名家对他的评价—— “此感时不遇之作也”。(张惠言 。 … t {} l }c# 鬟:,1f};≤ ,,?}粒}}}£‘£I£; 考场点睛 《词选》卷一)。联想到这些知识,知人论世,对分析该道试题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和赏析结句有很大 的提示作用。 二、勾连意象。把握典型 意象是古代诗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古代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 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 动课本积累,揣摩意象寄托的意韵 ,进而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012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依然出现了大量为考生耳闻熟知的常见意象,如 “落红”、“流 水”、“归鸿”、“春江”、“天涯”、“山月”、 “碧云”、“杨柳”、“飞絮”、“飞雁”、“菊花”、征“帆”、 “孤舟”、子“规”、“枫桥”、“关塞”、“沙鸥”等等,这些意象在中学课本中俯拾皆是,因为其典型, 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 ,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对此也做了大量 的整理与总结 ,考生若能铭记于心, 很多深层的情感主旨便能在咬文嚼字 、品味意象中迎刃而解 。如 2012年江西卷秦观的 《江城 子》一词中的意象:杨“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飞絮”(“一川烟草,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春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 江春水向东流”),勾连已学诗句,体会典型含义,如 “柳”,“柳”和 “留”谐音,加之古人有折柳 送行的习俗 ,常常引申为 “柳——留——惜别——依依不舍”;“飞

文档评论(0)

lizhencai09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0124015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