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

负心婚变母题在古今文学中的演变 广州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黄仕忠 婚姻的变更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任何一桩离婚事件,都会引发社会道德的谴责。所谓的负心婚变,主要是指社会地位改变之后,男子对原配妻子或约为夫妻的恋人的“变心”,这为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所否定,并成为中国文学吟唱的对象,作为一个文学“母题”,贯穿在中国文学史中。但由于各个时代的文学,对于这一母题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通过这一母题的表现,可以窥见中国文学的变迁;同时,也只有从社会本身变化的角度,才能合理地解释文学表现的变迁。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做过专题讨论,撰成《婚变、道德与文学——负心婚变母题研究》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0年7月出版。本文试图概要归纳书中的观点,以作讨论。 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在婚姻中掌握着主导的地位,礼法赋予男子离婚的特权,这就是著名的“七出”之条: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多嘴多舌、盗窃、妒忌、患恶疾。只需凭以上任何一条,即可出妻而不受非议。在先秦时期,男子出妻的实际情况则远较“七出”为普遍。因为他们可以轻易地找到休妻的理由,而逃避道德的谴责。男子因薄物细故而出妻,甚至成为美德。如孟子因妻裸在私室,踑踞而出妻,曾子因妻蒸小米饭夹生而休妻。女子婚后如果能不被打发“大归”,反倒被认为是稀罕事。她们只有在礼法规定的“三不去”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礼法的保护和社会的同情。这“三不去”是:一、女子被休后无家可归;二、与丈夫共守三年之丧礼;三、先贫贱后富贵。此外,如果做媳妇做得十分贤惠,非常中公婆的意,那么,即使做儿子的对妻子并不满意、毫无感情,也不能将她休弃;反之,即使夫妻情深意笃,只要公婆看不顺眼,也得休弃。所以女性对于不幸的婚姻,可以据“理”怨尤的范围更是极其窄小。即使社会舆论对负心现象有所谴责,也只是为了维护礼法秩序,而并不仅仅是同情女性的遭遇。限制男子滥用离婚特权,也是为了劝诱女性,让她们更好地恪守妇道而已。至于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不受肯定的,有的只是礼法规范中的夫妇之义。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的“痴心”是绝对的,别无选择的,因为礼法要求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男子的“负心”则是相对的,因为礼法允许他们三妻四妾。礼法要求男子不得轻易“负弃”或改变的,其实只是正妻的地位而已。至于古代对男子负心的道德谴责,与男女的不平等条件下对女性的贞节要求、女性所处的依附地位等等有关。不过,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地位,改嫁再嫁的可能条件,贞节观念的变迁等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因而各个不同时期对于“负心婚变”现象的道德谴责涵义也有所不同,这都直接影响到负心婚变母题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婚变现象的吟唱,从《诗经》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诗经》中的《氓》、《谷风》等篇,就是表述女子对于“二三其德”的负心男子的怨尤的。《诗经》中还有一些篇章则借用了弃妇意象,来借喻君臣关系,以寓诗人的寄托。据前人说诗,《诗经》中被判定为弃妇诗或涉及弃妇意向的作品,至少在十四首以上。考虑到颂诗主要是宗庙乐歌,大雅是贵族正声,除去这两部分,余下的二百余首诗中,这个数目应当说是相当多的了。这本身可以说明当时弃妇现象之常见和诗歌对这一意象运用之普遍。其中借夫妇关系以喻君臣的表现方式,作为一种传统,在诗文创作中一直被延袭下来。屈原的香草美人,也即运用了同一意象。 在先秦时期,女性的被抛弃固然是其大不幸,但社会对于女性的再婚、再嫁等方面并不象后世那样歧视与限制,社会对于女性的精神束缚还不同于明清时期的严酷,因而女性之被弃也还不至于走投无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中的婚变事件,虽然为诗人所叹息,但主要地也只是一种悲怨与哀叹,还不足以在道德规范中构成一种悲剧。总体而论,《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对于负心男子的道德谴责并不严酷,自怨自艾的成分多于怨天尤人。道德谴责涵义的相对淡薄和怀恋情感的浓烈,使诗的意象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即使是怨诗,其情感基调也仍显得温柔敦厚,而不同于后世陈世美故事中的愤慨激烈。这种情感特点既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吻合,也与人们的心态相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男子可以滥用离婚特权,而女性除了勤于劳作外,并不能对男子的前程发生直接的影响,不能在恩义方面索取报答,所以多是哀求于男子,自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被弃固然是女子的大不幸,但再嫁改嫁尚不受非议,仍有可能觅得合适的婚姻,也就不至于表现得悲怆激烈。所悲叹的主要是情感失落,所托非人,故结局只能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或者如汉魏乐府《白头吟》、《上山采蘼芜》所表现的自尊自爱:“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而男性作家的同情也依然是从礼教伦理出发的。正如曹丕在《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