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史-汉初的思想论争及黄老之学.pptVIP

关于中国哲学史-汉初的思想论争及黄老之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哲学史-汉初的思想论争及黄老之学

第二编 汉唐哲学 汉唐哲学概论 嬴秦一统,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国策。汉初的思想家们在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的过程中,强调诸子思想的融合,出现了新道家与儒家的理论论争,在汉初七十年的时间中,黄老之学略占上风。至武帝时,董仲舒思想的提出及其被认可,标志着子学向经学的过渡,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开始形成。但随着经学的日益神秘化,出现了谶纬神学,与之相伴的则是扬雄、王充等人的批判。自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魏晋玄学,调和儒道,采取了思辨的理论形式。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玄学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方面与出入中土的佛教相结合,佛学亦出现了玄学化的倾向;一方面逐渐神秘化,于是道教理论获得发展。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为主。就佛教思想而言,由于人们对于大乘空宗的般若学的理解的不同,出现了六家七宗之分。随着宗教哲学影响的日益扩大,范缜开始予以批判。隋唐时期,佛教的影响达到了颠峰,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的出现及其大兴一般被认为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同时,道教理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道教思想家。针对佛教和道教不断扩大的影响,儒家学者思以振兴,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开始为儒学的复兴进行努力。在儒、释、道之间不断斗争的同时,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三教合一的结果即是宋代理学的产生。 汉唐哲学所讨论的主要问题: 天人关系 形神关系 有无之辨 言意之辨 动静关系 心法关系 第一章 汉初的思想论争 及黄老之学 第一节 汉初的思想论争 一、思想论争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 ——《史记·儒林列传》 二、汉初思想的融合 1、陆贾 “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以“仁义为本”的儒家思想 “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曾、闵以仁成大孝,伯姬以义建至贞,守国者以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党以仁恂恂,朝廷以义便便,美女以贞显其行,烈士以义彰其名,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鹿鸣以仁求其群,关雎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义贬绝,诗以仁义存亡,干、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制忠,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 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 ” ——《道基》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无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也,(中缺)乃无(不)为

文档评论(0)

nan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