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现实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现实意义   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含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上,中国山水文化体现出的一种主导的积极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从人出发,重视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协调。这在人和自然生命大系统处于空前大危机的当下,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山水文化的萌芽 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这种对象关系中实用性至上,因此,最初山山水水中留下的只是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遗迹。后来,歌颂人类这些丰功伟绩的传说出现了,山水文化从此起步。 在文明发展的初期,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撒播风雨的神力,从而开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山水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所谓“五岳”、“四渎”,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佛教与山水有着不解之缘。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落在这样的地方,能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徒修身养性。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世界各地的佛教名山难以数计,不仅记录了佛教的发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荟萃的场所,佛教名山同时又是文化宝山。总而言之,佛教信仰对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老的道教和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神话传说,古代神话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都和山水联系着。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居住于十洲三岛、洞天福地。自古以来,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为道教所染迹的山水,慢慢酝酿沉淀着山水文化。 山水与文化的相互浸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提升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人们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需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至此,山水美开始具有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观点而以审美观点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古哲学典籍《周易》秉持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美关系的过渡。 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老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随之发展,这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渗透在山水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游览山水的同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中国以山水之美著称,山水又引发出无数诗篇。山水诗形成于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后,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文化,是相对庙堂文化、载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于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山林文化。两者在思想体系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儒生应“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儒家又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读书人不仅需要积极有为的精神,又得有消极恬退的思想准备。如果仕途失意,或不满时政,既要坚持“志于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脱,那么山水之间就是最好的去处。 从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质。简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蕴含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也可说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从哲学意义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化的山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晶,其中包括实用的、认知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或使山水改变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山水文化现象。 山水文化的现实意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是中国文化精神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