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废墟”至“实验水墨”讨论
由“废墟”至“实验水墨”讨论 2014年4月28日,“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展览在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举办。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批评家、策展人和美术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本次展览以及李纲作品,进行了精彩的座谈。研讨会从作品、艺术家、策展方式、展览形式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下是部分批评家研讨会发言内容:
贾方舟
这个展览和我最近想的问题完全一样,特别突出的是展览方式和过去的经验不一样。过去策展人具有明确的身份,他是要在艺术家现成作品的基础上策划展览,而这个展览中,策展人杭春晓参与了整个创作过程,与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合谋。
我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区别这两种身份的差异,看成是知识生产,那么艺术家更接近原生产,策展人更接近生产组合。
我整体看李纲作品的时候,当然是去捡拾某一块砖头。这个砖头拓印的过程,杭春晓没有亲自做,但是实际上参与了意见。我判断策展人的好坏,列了四个标准,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标准破掉了,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有兴趣。这四个标准是:第一,对当代问题的发现,能够把握住当代问题,这个你做到了。第二,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第三,选择非常适当的艺术家。第四,展览的布局,让你能实现这个主题。作品呈现的结果是策展人参与的意见比较多。这个展览应该是这样的案例:从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作品。综合呈现特别重要,如果只是呈现拓片,那倒没有什么意义。同时展示其过程,包括拓完了以后,砖的样貌,这个非常有意思。
皮道坚
在我所接触到的“废墟”题材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这是一种很新的呈现。首先,它跟以前关于“废墟”的呈现不一样,带来很多东西,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第二,我一直强调水墨应该是开放的水墨,这些年水墨向各种当代艺术样式植入,但这次行为装置这样大型的综合性植入,我是第一次见到,觉得非常震撼。他和以前的不同在于,他通过四个环节提取转换,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日常世俗化的形象,从无意识的状态变成一种反思。“废墟”有象征性。为什么巫鸿他们对“废墟”感兴趣?因为当代艺术非常象征化,很多人说中国是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踩向未来,过去和未来并存。他选择了“废墟”,这是非常形象的反思。
殷双喜
李纲的作品运用了“拓印”这个概念,是给传统注入新意。过去,我们的前人拓印碑帖,那是把历史通过拓印流传到今天,是一种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
改革开放以后,当代艺术家有拓印长城的,也是向历史致敬。李纲的拓印关注的是废墟,是城市的碎片。他通过拓印,把这个现实送进博物馆,他有没有传到将来的愿望,现在不好说。但是,艺术家做的工作就是点石成金的工作。所以艺术家说这个是金子,就是金子;但是你要相信,你不要去搞化学检验,这是信仰领域里的事情。再一点,李纲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博物馆的方法,就是像威尼斯双年展的概念,建立起一个虚拟档案,把这个现实进行编号,呈现出一种档案的形态。
王璜生
今天我第一次这么完整地看完李纲的这组作品。我觉得他是很有勇气和智慧地进行着转型,从原来的那种“水墨方格”平面走向了一个多元综合,包括影像、立体、行为等,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探索之路。他通过对水墨废墟、文化废墟的隐喻,借助于砖头的符号,以搜集、提取、编号、拓印、再造、转换等过程与方式,综合行为、平面、影像、光效等,构成一种很强的“气场”、很强的一种力量,从而形成了一个可以更多地进行文化阐释的空间。
王林
关于李纲的作品,我想做两个比较。
一个是八十年代东北艺术家王长白等人做过的实物拓印。李纲的拓印用砖头,尽管也是实物,但仍然把拓印返回到水墨形式的表现力之中,这和他长期从事抽象水墨创作有关。这里有一个层面可以研究,就是从实物拓印到抽象水墨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另一个比较,是在今年威尼斯展览中,艾未未的一个作品也叫《废墟》。他采集在汶川地震灾区建筑的钢筋,拉直,堆积,做了一个非常有体量感的装置作品。很干净、很有力量,有几何抽象这种属性,但背后又有强烈的社会针对性。把这个作品和李纲作品做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就是社会的针对性在艺术中是怎么转化成为现场感受、怎么形成艺术氛围的。这是让参观者重新在场,而不仅仅是废墟本身在场。
所以说,李纲的作品是一个祭奠,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废墟之地的祭奠。
杨维民
细细地看李纲现在的作品,实际上他是拿那种废墟的砖,不是在做拓模,他是把废墟的砖挥洒如笔,已不单单是在拓印。那些宣纸画深深的墨痕、遒劲迸溅的墨汁,是他触摸残砖碎墙而升腾的内心激愤,他的悲情坚毅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精神自虐之物化置换。我认为李纲不是一种拓印,因为他不是在直接复制和简单再现。我们以前的拓印是把经典的东西,比方说古代碑文、印玺铭文拓印成文本,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