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2应力的概念(应力分析的目的)
二、圆柱壳受边缘力和边缘力矩作用的弯曲解 分析思路: 推导基本微分方程 (载荷作用下变形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通解 由边界条件确定积分常数 边缘内力 边缘应力 1、求解基本微分方程 轴对称加载的圆柱壳有力矩理论基本微分方程为: (2-16) 式中 壳体的抗弯刚度, w ─ 径向位移; 单位圆周长度上的轴向薄膜内力, 可直接由圆柱壳轴向力平衡关系求得; 所考虑点离圆柱壳边缘的距离; 对于只受边缘力Q0和M0作用的圆柱壳, p=0, =0,于是式(2-16)可写为: (2-19) 过程设备设计 由圆柱壳有力矩理论,解出 后可得内力为: (2-17)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 式中 ─单位圆周长度上的周向薄膜内力; ─单位圆周长度上横向剪力; ─单位圆周长度上的轴向弯矩; ─单位长度上的周向弯矩。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 上述各内力求解后,按材料力学方法计算各应力分量。 圆柱壳弯曲 问题中的应力 薄膜内力引起的薄膜应力—— 相当于矩形截面的梁(高为t,宽为单位长度)承受轴向载荷所引起的正应力,这一应力沿厚度均匀分布 弯曲应力——包括弯曲内力在同一矩形截面上引起的沿厚度呈线性分布的正应力和抛物线分布的横向切应力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 圆柱壳轴对称弯曲应力计算公式为 z─离壳体中面 的距离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2、求微分方程的解 齐次方程(2-19)通解为: (2-20) 式中C1、C2、C3和C4为积分常数,由圆柱壳两端边界条件确定。 当圆柱壳足够长时,随着x的增加,弯曲变形逐渐衰减以至消 失,因此式(2-20)中含有 项为零,亦即要求C1=C2=0, 于是式(2-20)可写成: (2-21) 圆柱壳的边界条件为: , 利用边界条件,可得 表达式为: (2-22) 最大挠度和转角发生在 的边缘上 (2-23) 其中 3、求内力 (2-24) 4、求应力 过程设备设计 2.2 回转薄壳应力分析 横向切应力与正应力相比数值较小,故一般不予计算。 (2-18) 干 干 Nθ 显然,正应力的最大值在壳体的表面上( ), 横向切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中面上( ),即 三、一般回转壳受边缘力和边缘力矩的弯曲解 一般回转壳受边缘力和边缘力矩作用,引起的内力和变形的求解,需要应用一般回转壳理论。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文献[10]第373页至407页。 四、组合壳不连续应力的计算举例 现以圆平板与圆柱壳连接时的边缘应力计算为例,说明边缘应力计算方法。 图2-14 圆平板与圆柱壳的连接 圆平板:若板很厚,可假设连接处没有位移和转角,即 圆柱壳:边缘力和边缘力矩引起的变形可按式(2-23)计算。 内压p引起的变形为 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即式(2-15)得: 将位移和转角代入上式,得: 解得: 利用式(2-8)、式(2-18)和式(2-24),可求出圆柱壳中最大经向应力和周向应力为 可见,与厚平板连接的圆柱壳边缘处的最大应力为壳体内表面的轴向应力,远大于远离结构不连续处圆柱壳中的应力。 五、不连续应力的特性 1、局部性: 随着离边缘距离x的增加,各内力呈指数函数迅速衰减 以至消失,这种性质称为不连续应力的局部性。 局部性 自限性 五、不连续应力的特性 例如,当 时,圆柱壳中纵向弯矩的绝对值为 已衰减掉95.7%; 一般钢材: 则 多数情况下: 与壳体半径R相比是一个很小的数 字,这说明边缘应力具有很大的局部性。 2、自限性: 不连续应力是由弹性变形受到约束所致,因此对于 用塑性材料制造的壳体,当连接边缘的局部区产生塑变 形,这种弹性约束就开始缓解,变形不会连续发展,不 连续应力也自动限制,这种性质称不连续应力的自限 性。 六、不连续应力的工程处理 设计中一般不作具体计算,仅采取结构上作局部处理,以限制其应力水平。 对过高的不连续应力十分敏感,可能导致疲劳失效或脆性破坏。 设计中按有关规定计算并限制不连续应力。 脆性材料、受疲劳载荷 或低温载荷 塑性材料、受静载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