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外失衡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内外失衡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 博士 昌忠泽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博士 王 俊 一、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状况 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外失衡格局。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内部失衡以及以“高出口和双顺差”为特征的外部失衡。 1.内部失衡 中国经济增长首先是由投资拉动的。1998年以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35%以上,年均增长率接近20%。投资水平和增长率均居世界前列。在中国缺乏一个有效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情况下,这样高的投资率只能更多地依靠政府公共投资和外国资本流入的支持。2003年,中国利用外资850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达到586亿美元,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超过630亿美元。中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内投资,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得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增加,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和储蓄一般都高于年轻人,因此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应对退休保障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非常强烈,1991~2005年的进出口贸易差额数据以及储蓄投资差额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显著支持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说明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变化互相循环,互相影响。但应该看到的是,在某一时期到底是哪个因素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是储蓄投资缺口对失衡的影响更大,还是失衡加深了,还需进一步的。中国的:;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国民经济极为显著的二元结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自然资源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企业家资源稀缺,企业制度落后。以上约束,中国采取了的战略:通过参与劳动密集产业的分工,了劳动的比较优势通过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缓解了中国自然资源的;通过外资弥补了中国原始资本积累不足和企业家资源高度短缺的问题。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实行宏观调控以,出口的高速增长更是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片面强调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导致外部失衡的一个原因。出口也为弥补外汇缺口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原来过度依赖外需从1994年的名义汇率大幅贬值直到延续至今的出口退税政策并没有及时调整以致经济运行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同时在出口创汇规模演变成了地方政府考核其官员业绩的一把尺子而扩大出口也就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刻意追求的政绩工程。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经济运行中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由其导致的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在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扩大出口来缓解生产过剩的问题。非农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可以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个阶段:1978~1990年,这阶段的工业化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主要产业是轻工业;1991~2000年,阶段是在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要产业是出口导向的加工业和一般制造业;,阶段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在产业上呈现出显著的重工业化趋向。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储蓄率和投资率也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在第一阶段,平均储蓄率和投资率分别为35.26和35.69;在第二阶段,平均储蓄率和投资率分别为40.65和38.64;第三阶段,平均储蓄率和投资率分别43.23%和40.85。在储蓄率和投资率随工业化进程的升级而不断上升的同时,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储蓄率和投资率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由于工业化和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互为因果,因此,储蓄、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必然工业化进程的波动密切相关。,储蓄率、投资率的周期性波动非农就业比率的周期性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无论是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水平,还是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波动,都同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增加推动了储蓄率和投资率的上升。一方面,由于城镇就业集中在人均收入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收入增加必然导致储蓄的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化也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城市化不仅直接推动了储蓄和投资的上升,而且,通过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还间接地导致投资的增加。2003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超过了1000美元它意味着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4年底,对消费者的贷款占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比重首次超过25;同时,房地产开发贷款占银行新增贷款的比重则从1998年以来就超过了10。所有这些,为居民尽快实现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些新的消费需求,对基础设施汽车、住房等产业产生巨大而对煤电油运等产生了长期且持续的巨大压力。市场化除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外,市场化改革无疑也是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市场化改革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