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解直角三角形 综合练习.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7.解直角三角形 综合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 综合练习 【例题精选】: 例1、在ABC中, (C = 90(, , 求ctgB。 解: 方法一, 设(A对边BC = 2a, 斜边AB为3a, 由勾股定理, AC = ,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 ctg 。 方法二; ∵, 由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 得, 则。又∵(A与(B互为余角, ∴sinA = cosB, tgA = ctgB, ∴ctgB = tgA = 。 说明: 当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三角函数求其它三角函数值时, 用小三角形法, 即方法一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比值, 因此可设一份为一个常量, 设出比值, 再去计算。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计算也应当会, 只是计算起来麻烦一些。 例2、在ABC中, (C = 90(, tgA的周长为45cm, 求BC的长。 解: 设BC = 12x, AC = 5x, 则AB = 13x, 则题意, 12x + 5x + 13x = 45cm, 30x = 45, ∴x = , ∴BC = (cm) 例3、在ABC中, (C = 90(, , 求(A及。 解: ∵(C = 90(, ∴tgA, 又∵(A为锐角, ∴(A = 30(, ∴。 说明: 当已知边求角时, 可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 这里已知两直角边, 可以求锐角的正切或余切值, 再去求角。 例4、求值: 分析: 所给的三角函数中, 只有45(的三角函数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其它都不是特殊的三角函数值, 应当分析这些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由分析可以看出37(与53(角互为余角, 因为互为余角的余函数相等, 因此tg48(与ctg42(也相等, 再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说明: 互为余角余函数相等的结论, 可用于角的转化, 通过转化, 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也是提高自己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运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应当自觉的去做。 例5、在ABC中, (ACB = 90(, AB = 6, CD(AB于D, AD = 2, 求(A的正弦值。 分析: 由已知, (ACB = 90(, CD(AB于D, 这在几何中是个很典型的几何图形, 这个图形中, 有∽, ∽, ∽, 还有(BCD = (A, (ACD = (B等, 因此求(A的正弦值, 可以用角的代换, 即求(BCD的正弦, 或通过相似求边再求(A的正弦。 解: 方法一, ∵(ACB = 90(, CD(AB于D, ∴∽, AC2 = AD·AB, AC2 = 2×6, , ∴ ∴。 方法二, (A与(BCD同为(ACD的余角, ∴(A = (BCD ∵BD = 6-2 = 4, ∽, BC2 = 4×6, BC = 2。 ∴。 例6、已知a = sin20(, b = sin40(, 则下列正确的是 A.2a 1 2b B.2a 1 2b C.1 2a 2b D.1 2a 2b 分析: 从已知出发思考不太好想, 但换个角度, 从结论出发去想, 看a、b间的联系, 将各项除以2, 结论为A、, B、, C、, D、。因为a = sin20(, b = sin40(, 因此可想成sin30(, 由正弦函数当角从0(到90(间是函数随角的增加而增加, 从而确定要选定的结果。 解: 由正弦函数的增减性, 得, 即, ∴2a 1 2b 应选A。 说明: 思考问题的方法, 可以从已知去想, 也可以从结论倒推去想, 只有不断变化转化各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才不会死板的解决问题, 而变得更加灵活了。 例7、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10, 13, 求底角的余弦。 分析: 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10, 13, 没有具体指明是腰还是底, 通过分析, 10可以做腰, 10也可以做底, 这样区分两种情况分别求底角的余弦, 辅助线可以做底边上的高, 这样就构造出直角三角形了。 解: 情况一, 若腰为10, 底为13, 做底边上的高后, 将底边分为各为6.5的两部分。 设底角为。 若情况二, 腰为13, 底为10, 做底边上的高以后, 将底边分为各为5的两部分, 则底角余弦为。 说明: 由于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不明确, 所以应当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分类讨论的思想, 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 它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应当全面, 不可以重复也不可以漏掉。 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 底边上的高是常加的辅助线之一, 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也是底边的中线, 也是顶角的平分线, 这样可以把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去解决。 例8、从1.5米高的侧高仪上, 测得塔顶仰角为45(, 向塔前进10米, 又测得塔顶仰角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