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課 即景抒情詩四首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瞭解即景抒情詩的鑒賞要點。
2. 瞭解作者的生平,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背誦《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張九齡望月懷人的一片深情。
【學習重點】
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心境。
【學習難點】
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識記字音
愴( )然 灩灩( ) 霰( ) 纖( )塵
扁( )舟 砧( ) 碣( )石
3. 理解詞義
古人、來者:
愴然:
竟夕:
憐:
不堪:
盈手:
佳期:
4. 有感情地朗讀《即景抒情詩四首》三遍以上,背誦《登幽州臺歌》和《望月懷遠》。
二、學習·研討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 簡介作者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臺正字(秘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託,提倡漢魏風骨。其為詩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
陳子昂存詩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均不被採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通過吟詠薊北一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後,張九齡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都以他的《感遇》詩為學習物件。
(二) 簡介寫作背景
此詩作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當時,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軍中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無將略”,不到一年兵敗,情況危急。陳子昂向武攸宜進言,請求遣萬人為前驅擊敵,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者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時人莫不知也。”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
幽州臺,又稱薊北樓、薊丘、燕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傳說為戰國時燕昭王招納人才所築的黃金臺。
(三)問題探討
明人鐘惺、譚元春《唐詩歸》如此評此詩:“兩‘不見’,好眼。‘念天地之悠悠’,好胸中。”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此二句將“前”與“後”、“古人”與“來者”對舉,用兩“不見”相連,意思是說像燕昭王那樣的賢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見;將來有,我亦不可見。想到此,詩人悲憤填膺,發出了封建社會千千萬萬懷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聲,因而引起千百年人們的共鳴。②“念天地之悠悠”詩人想到宇宙寥廓與綿長,個人卻渺小與短暫;更何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於是傷感無限,涕淚交橫。鮮明的宇宙意識和社會意識是本詩的一大特點。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一)簡介作者
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年間進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為中書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權奸李林甫的排擠,貶為荊州長史。有《曲江集》。
(二)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月夜懷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為千古名句。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寫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月華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詩人不由得吹滅燭火,披衣踱出房間,凝神望月;詩人不禁久久佇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難抑的情形。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