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寄生虫课件_广州管圆线虫
                    转续宿主-蜗牛 福寿螺在吞食秧苗。  福寿螺-外来有害物种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   姓名:刘珊珊 学号:2013202820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sis]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幼虫可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脑膜脑炎。 该虫最早由陈心陶(1933,1935)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nsis)。1946年由Dougherty订正为该虫。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早有散在或暴发流行,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才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有关。  一、形态(Morphology) 1.成虫   线状,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小圆口,缺口囊。 雄虫长11~26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    雌虫长17~45mm,尾端呈斜锥形。 子宫双管形,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间的螺旋纹,十分醒目。  2、幼虫      第3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大小为(0.462~0.525)mm×(0.022~0.027)mm, 虫体无色透明,体表具有两层鞘,头端稍圆,尾端骤变尖细(钢笔尖样)。 二、生活史(Life cycle) 特点: 1、终宿主:成虫寄生于鼠类(犬,猫和食虫类也可)的肺动脉内。 2、幼虫寄生于螺类及蛞蝓(中间宿主)内脏、肌肉 等处; 3、转续宿主--蛙、蜗牛、鱼、虾、蟹等  4、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 5、感染阶段:第3期幼虫(感染期幼虫)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本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  我国见于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辽宁、湖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其中台湾省有300多例。  在中国大陆,1979年首次在广州报道了1疑似病例,1984年在1例患儿脑积液中查获了幼虫,从而确立了中国内地的首例病人。 1、传染源:本虫可寄生在十几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类、猫类等, 鼠类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因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该虫很少能在人体肺血管内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2、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   5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中间宿主主要有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  3、主要经口感染: 1)生食或半生食螺类、鱼、虾、蟹等:爆炒或麻辣福寿螺、凉拌螺肉等为本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2)幼虫污染手或食物:用螺类喂养家禽或加工螺类的人员; 3)生食蔬菜:陆地蜗牛或蛞蝓爬过蔬菜时含幼虫的分泌物可能粘在蔬菜上; 4)饮生水:含幼虫的中间宿主分泌物也可排入水中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为10.25天  幼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除大脑和脑膜外,病变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    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及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突出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其次为颈项强直,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低度或中度发热。 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初为间歇性,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止痛药仅能对45%病例有短时间缓解。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 临床病例中,多数患者有发热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视觉损害、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眼外直肌瘫痪和面瘫、无定位的四肢软弱。  五、诊  断(Diagnosis) 1、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 2、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 3、实验室检查: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超过10%(正常1-2%) ,多为20%~70%; (1)免疫学检查:(常用ELISA或IFAT)血清及脑脊液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阳性; (2)病原学检查:从脑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成虫可确诊,但病原体的检出率不高。  六、防治(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健康教育: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不吃生菜,不饮生水,接触螺类后应充分洗手。 2、灭鼠。 3、治疗病人:   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90%成虫。   阿苯哒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剂量为20mg/kg,9天为一疗程。  鼠肺动脉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1期幼虫 卵 (肺泡) 气管 咽 小肠 粪便(外界) 1期幼虫 终宿主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