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志刚 范剑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就业的产业或行业分布特征可以表述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顺利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内部的各行业吸收就业能力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就业的产值弹性、产业的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描述了这一特征。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响上海市就业结构演变的四种因素:(1)上海经济所处的工业化阶段;(2)扭曲的产业结构得到校正;(3)比较优势和城市功能定位;(4)就业体制的转轨。我们的结论是:上海市就业的产业或行业分布日趋合理,反映了上海作为三人中心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关键词:上海市 产业分布 就业结构 就业的产业分布通常取决于产业结构状况,反过来考察就业的产业分布也是研究产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产业结构与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经济体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考察中国就业的产业分布就必须综合总结这些影响因素。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研究上海就业的产业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全国就业结构状况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上海就业结构的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就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有序向第三产业转移。在第二产业内部,由于工业进一步向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以及就业体制转轨等因素,其从业人员数有所下降。在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了大量的从业 人员,金融保险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有较大的增长,科研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型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则相对不足。 (一)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趋于合理 一般而言,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决定于产业结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产业结构经历了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1978—1999年期间,上海市G D P年均增长率达到9.67%,在1980-1999年期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92%。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加快的趋势,1990—1999年GDP及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33%和12.06%,远远高于八十年代的7.36%和6.16%。同时,在GDP的产业构成中(见表1),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3.2%下降到1999年的2%;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5.7%下降至1999年的48.4%(按1980年价格计算,下同),表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三次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2.1%增长到1999年的49.6%。1999年,第三产业的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表明上海市从传统工业中心向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转变中到达了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 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从1980年212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92.5万人。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从1980年的355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326万人,期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所占比重也从1980年48.6%下降至1999年46.5%。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96%,1999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占总从业人员的42.1%,表明上海市已经从计划体制下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发展到以第二、三产业并重的现代化大都市。 注:平均就业弹性为所对应的年份和上一行的年份之间的平均就业弹性,如1985年和第一产业对应的平均就业弹性-0.42是1980-1985年期间的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 从表1还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基础的。如表所示,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考察期内基本上是负的(1993—1997除外),这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八十年代前半期的0.67一直下降至九十年代后半期的-0.82,表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型结构转变为以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工业为主的重化工、高加工度结构,同时也表明就业体制的转轨进程加快,使第二产业内部传统体制下的富余人员得以分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第三产业在吸收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以上数据表明,上海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改革后不断提高,同时,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体现了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上海就业结构的内部关系,我们应用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两个指针。下面是我们统计的上海三次产业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列于表2。表中显示,偏离度由1980年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