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钱币学与金融史(明清)
明朝的货币制度
明朝的货币结构:纸币、白银和铜钱 ——明末割据政权的钱币——金融、信用事业的繁盛
在人民反元朝的基础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封建国家明朝(1368——1644)建立起来了。在明朝前期,遭破坏的农业和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城市和商业也日益繁荣,商品货币关系也越来越活跃。这样,就促使在中国封建经济内部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货币经济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纸币本位过渡到银本位。
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从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1573年,明神宗执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随着城市交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
在当时对外贸易上,分“朝贡贸易”和私商贸易两种。东南沿海的“海商大贾”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跃;“漳闽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明朝初年,或明朝初年以前,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的是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货币在中间起着媒介作用,明朝两大商人集团代表了这些情况。
徽商是明朝时期最大的商人集团,因聚集在安徽歙县、黟县、婺源、徽州一带而得名。徽商垄断盐业经营,从事金融业,吸收存款,发放子母钱,投资铁冶、浆染、陶瓷等。西商或晋商经营布匹、粮食、茶、马、食盐业务。
纸币
大明通行宝钞发行
?洪武元年(1368年)发行“洪武通宝”系列铜钱;由于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没有肃清,政府的财力不足,铜钱铸造的材料来源有困难,不能大批铸造。当时商人习惯用钞。因此后来明政府又恢复纸币流通制度。
洪武八年(1375年)设立宝钞提举司,制订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六种: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千文),每贯值千文铜钱,或白银—两、黄金1/4两。钞钱并行,禁用金银交易,规定百文以下交易,悉用铜钱。大额支付用宝钞,商税三成收钱,七成收钞。
规定税粮可以用银、钱、钞、米折纳,定价白银一两折钱千文,或钞一贯,或米一石。其目的是维护宝钞地位,促其流通。
洪武22年(1389年),明政府增发小钞五等,为十文、二十文、三十、四十、五十文。
大明宝钞用桑皮纸做原料,一贯大钞长一尺,阔六寸,即36.4×22CM,是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钞票。其它形制方面同宋元纸钞。在其它形制方面,大小钞并无区别,各种条款、花纹图案的布局基本上仿照宋元时代的纸钞,只是文字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大明宝钞的特点
?币制统一。明近三百年,只发行过一种“大明通行宝钞”,这是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决定的。且始终集中在中央政府印制和发行,宝钞的形制和名称没有变化,这是自宋、金各代从未有过的统一。
无期限和地域的限制。宝钞不分界,不限使用时间;不限地区,不规定发行限额,也无“钞本”,没有明确的发行准备金,属不兑现纸币。
新旧钞的实际差价。明亦继承“倒钞法”,将昏烂旧钞拿到行用库兑换新钞,政府只收纸墨费,每贯收30文。又规定旧钞金额能辨认的都应继续使用,不得拒收或减价。政府税收只要新钱,旧钞回收少,越积越多,形成实际上的贬值。出现了新旧宝钞的价差。一些官吏,趁机从中舞弊,用低价买进旧钞,强迫百姓用新钞纳税,然后再进行掉换,把旧钞送进国库,新钞自己留下,中饱私囊。
宝钞多出少进。明政府发钞多而回收少,宝钞多投放,少回笼。明政府用纸钞支付军饷、俸禄、向民间收购物资和金银财货,但是收赋税时却尽量不收宝钞,或搭收部分新钞。很明显,明政府就是要利用大明宝钞来搜刮民财,反映了明钞法的剥削本质。
大明宝钞的贬值与消亡
?大明宝钞属于不兑现纸币,发行量无限制,日积月累,流通中纸币增加,终于发生通货膨胀。洪武年间新纸币1贯=1石米;永乐元年间,钞10贯=米1石;洪熙元年钞25贯=1石米,50年间官价大米价格上涨25倍,而市价的涨幅还要更高。
为应付纸币贬值,明政府曾先后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宝钞的价值和购买力。主要有:
暂停发新钞。在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停止印钞,并销毁昏烂旧钞,以减少纸币数量。
增收税收,开辟财源。宣德四年,政府在33个府、州、县把市镇店摊的税增加了5倍,如菜地每亩每月交纳旧钞300贯,果树每棵一年交100贯。旅馆客店每间房每月纳钞500贯,驴骡货车每辆每次纳钞200贯。用这种办法来回笼纸币,收缩通货,稳定币值。
扩大量钞使用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