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第4单元
第4单元
I 提示原文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杨朔(1913-1968),语篇选自张梦井杜耀文编译,1999年《中国名家散文精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1 译文1 选自 选自冯庆华编, 1997《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译文2为张梦井、杜耀文译,选自张梦井、杜耀文编译,1999年《中国名家散文精译》。青岛:青岛出版社。
1 篇章 杨朔的名篇多半创作于20世纪50-60年代。作者注重运用简单的情节将生活中极为平凡的事情诗意般地揭示人生感受或生活哲理;其作品多为“由情如 景,由景到人,由人及理”的三段式。《香山红叶》从情景入手,以人物老向导为主线,按时间逻辑发展情节。结尾时,作者借对“红叶”的赞美来赞美“老向导”:“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小说虽情节简单,但是意境却层层深入,曲折有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2 句式 传统意义上的汉语重意合,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为多;有时候行文可能不那么严谨,有时候也因为行文的需要而显得“罗嗦”或者跳跃性多于逻辑性。本语篇具备以上特征。
3 语义 原文以共核词语为主,日常词汇突出,语言通俗,没有华丽的辞藻或刻意的雕琢;整个语篇的叙事语言控制在符合主人公身份之内的范畴。
4 翻译策略 原文以叙事(包括对话)语言朴素无华,英译时自然应该以保持原作朴素风格为要义,译文造句宜力求简洁,避免使用华丽辞藻和成语典故。如原文“美中不足”这样一个很口语化的表达,译文2 以a fly in the ointment这样一个源自圣经的成语对应,使得译文太过于II 译法要点
4.1地名的翻译 4.2变通:SVC→SVO
4.3不妥的分译 4.4 形合与意合
4.5 变通:施动主语→受动主语 4.6变通:增补(SV)
4.7变通:引申(具体→抽象) 4.8 顺译逻辑主谓
4.9误用:冒号 4.10叙事与表态
4.11变通:VS→SV 4.12变通:平行结构
4.13直译:后置定语 4.14 仿拟与Parody4.15主谓一致 4.16变通:阐释法(I)
4.17 误用:动词
III 原文与译文(I)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