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 美国卫三畏家族档案手稿所见一斑* 司 佳 [摘 要] 文章围绕笔者曾于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卫三畏家族档案发现的十多种有关清代《圣谕广训》的方言直解手抄,从历史学与语言学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当时其他传教士所作的多种翻译、评论史料,探讨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将《圣谕广训》作为汉语学习的入门材料这一“传统”之源起。文章进一步剖析传教士关注《圣谕广训》与《广训衍》及《直解》的不同出发点,即从《圣谕广训》的翻译文本中获取根本性的精神、文化资源,并借鉴《广训衍》、《直解》之类的浅文理形式作为习得汉语的捷径。作为初入异文化空间的新教传教士,面对“他者”的文化根基,其早期的学习态度与相应之传教策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圣谕广训 传教士 卫三畏 方言直解 美国汉学 [作者简介] 司佳,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 200433 清代的《圣谕广训》因在各省以方言、白话定期宣讲的关系,直至清末于中国地方民间都有着不一般的影响力。周振鹤先生在《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一书有关“《圣谕广训》的汉语方言本”一章中讲到,因为汉语方言很难用文字书写来表达,所以讲解《圣谕广训》的方言稿本不会很多,多可能是请对地方方言娴熟的知识分子来编写《圣谕广训》的方言讲解稿。周先生研究过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手抄本吴语《圣谕广训直解》,另提到一种用浙江嘉兴方言写成的《圣谕广训通俗》,并述及除此之外,方言本(包括手抄本)《广训》的材料所见不多。 然而,十九世纪新教传教士因为布道交流与口语学习的需要,往往会注重收集这一类官话与方言、土白两相对应的语汇材料。在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所藏卫三畏家族档案(Samuel Wells Williams Family Papers)中,笔者便有幸发现多种有关《圣谕广训》的方言直解手抄件。 除了周振鹤先生的著作以及此前日本学者鱼返善雄所编《汉文华语康熙皇帝圣谕广训》之外,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Mair)先生于1985年亦撰文讨论《圣谕广训》及《广训衍》对清代地方白话及俗文学发展的影响。 此外,台湾的王尔敏先生还专门对《圣谕广训》与清代民间宣讲拾遗的风气进行研究,并指出十九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布道宣教时参考借鉴了民间宣讲圣谕这一形式。 而近年来在有关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十九世纪初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米怜等人翻译、学习清代《圣谕广训》及《圣谕广训衍》的原因。日本学者内田庆市指出,新教传教士学习《圣谕广训》,贯穿整个十九世纪,成为传教士内部学习汉语的一种“传统”。也有学者认为,传教士以之为主要学习文本,与其中的道德教化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或为与宣讲形式存在更多关联。 本文在前人尚未充分关注的卫三畏家族档案第13箱中有关清代《圣谕广训》多种方言手抄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选取《圣谕广训》及《广训衍》作为汉语学习的“敲门砖”的根本原因。 一、卫三畏家族档案所见清代《圣谕广训》方言手抄十三种 耶鲁大学图书馆卫三畏家族档案(Samuel Wells Williams Family Papers)对于研究美国最早来华新教传教士之一卫三畏(S. W. Williams,1812-1884)的生平经历有着特别的史料价值。 1833年,卫三畏由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派任至广州,作为印刷工参与新教在中国南部沿海的传教工作。1834年,他开始协助裨治文(E. C. Bridgman)编写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并成为鸦片战争之前英美传教团体在广州的主要执笔人。1853、54年他曾两次担任翻译参加美国黑船舰队开赴日本的行动,初展外交及语言才能。1856年起,卫三畏离开美部会,以外交官的身份长期居住于中国内地近二十年,直至1876年离开北京返回美国。期间,他曾参加过1858年的中美《天津条约》的谈判,并促成双方在条约中加入了允许在通商口岸城市传播基督教这一关键性条款。 卫三畏的主要著作有The Middle Kingdom(《中国总论》1848年初版及1883年修订版),以及语言工具书Easy Lessons in Chinese (《拾级大成》1842),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英华分韵撮要》1856),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汉英韵府》1874)等。由于卫三畏1877年返美后不久便接受了耶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的教授席位,同时也是开创美国汉学之第一人,加上家族三代中不少成员都跟耶鲁大学有关,因而其家族档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