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PPT.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PPT

虾蟹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 虾蟹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三节 真菌性疾病 第四节 寄生虫病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疾病 第六节 非寄生性疾病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WSSV病) 1、病原:白斑症病毒 (WSSV ) 杆状,属于DNA病毒,有被膜,无包涵体 2、症状: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头胸甲易剥离 3、诊断方法:头胸甲上有白斑; 对虾血淋巴不凝固 4、流行情况:对全球对虾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 5、传播方式:主要经口感染 6、预防: (1)清池 (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3)放养密度要合理 (4)发病季节用循环水,停止从海区打水 (5)饵料要质优量适(6)鱼虾混养 (7)添加光合细菌 1977-2003年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与产量 探索阶段:1977年以前; 起步阶段:1978-1982; 快速发展阶段:1983-1992; 大幅下滑阶段:1993-1994; 徘徊阶段: 1995-1997; 恢复与提高阶段: 1998-今; 二、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 1、病原: 对虾杆状病毒(BP) 属于 DNA病毒,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 2、症状: 摄食和生长下降,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 3、流行情况: 感染白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 二类传染病 4、诊断方法: LM下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锥形包涵体 三、桃拉综合症病毒病(TSV病) 1、 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 (TSV) 属于RNA病毒,二十面体,无囊膜,有包涵体。 2、症状: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3、感染对象:南美白对虾。 4、传播方式:主要是水平传播 四、黄头病(YHV病) 1、病原:黄头病毒(YHV) 属于RNA病毒,病毒杆状,有囊膜,无包涵体。 2、症状:头胸部变为黄色。 3、感染对象:主要感染斑节对虾等 五、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1、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 (BMNV) 属于DNA病毒,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 2、症状和病理变化:仔虾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 感染病毒的细胞细胞核肥大 3、诊断方法:症状,LM细胞核肥大。 4、感染对象:主要侵害日本对虾的仔虾 六、河蟹颤抖病 1、病原:小RNA病毒科。无囊膜,形成包涵体 2、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 病蟹环爪、倒立、拒食; 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 体内积水,肝糜烂。 3、流行情况:发病时间5-10月; 高峰期8-9月,水温25-26℃。 一、红腿病 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 气单胞菌、假单胞菌 2、症状: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 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或浅红色 3、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 对成虾养殖危害较大 流行季节为6-10月,8-9月最常发生 4、诊断:依外观症状初诊 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 5、防治: 生石灰消毒 土霉素 、氟哌酸 、大蒜 二、烂鳃病 1、病原: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 2、症状:病虾浮于水面,鳃丝灰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 3、流行情况:发生于各种养殖对虾 4、诊断:剪少量鳃丝作水浸片 三、烂眼病 1、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 2、症状: 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 眼球病变过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 眼球溃烂(严重者脱落) 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症而死亡 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 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月最为严重 四、甲壳溃疡病(褐斑病) 1、病原: 能分解甲壳几丁质的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 2、病因: (1)上表皮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伤口侵入,是越冬亲虾发病的主要原因。 (2)先由其他细菌破坏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