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几个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几个问题 陈玉光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 青岛,266071) [摘要] 从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看,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大城市仍将继续成长。防止大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一要确立并贯彻有限扩展的理念;二要注重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克服和防止城市空间的低密度蔓延;三要建设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大城市原有的空间扩展模式因成本巨幅增加导致不经济时,就应适时引导各种要素向周边卫星城镇疏散,使大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五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城市群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格局。 [关键词] 大城市空间扩展 动力 模式 有限扩展 内涵式增长 快速公共交通 适时分散扩展 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大城市空间能否或应否继续扩展? 关于究竟是应该鼓励大城市发展还是控制大城市发展的问题,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实践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国采取的是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虽然近年来中央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但实际上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面临的门槛要远远高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许多同志寄希望于靠小城镇解决数亿农民向城镇的转移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小城镇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信息传输等网络体系,企业的投资成本会大大提高,因而小城镇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都较差,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小城镇应该发展,但必须采取择优的原则,即以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为发展重点,不能遍地开花。持抑制大城市发展观点的人是担心如果政策彻底放开,会加重大城市的交通、住房紧张状况和环境治理压力,难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就少吗?就业问题、土地利用方式粗放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更为突出,而从管理上看,所有大城市都远远优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无可比拟的强大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从世界各国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看,大城市优先发展并带动城市群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主流形态,成为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城市集聚区,以及支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地区。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集中了全国65%的人口和7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组成的五边形大都市区,集中了欧盟和英国40%的人口、50%的GDP;美国67%的GDP集中在大纽约、大洛杉矶和五大湖城市化地区,其中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的1.5%,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2O%,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24%。[1]人为抑制大城市的发展是违背世界城市化普遍规律的,将遏制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我国目前已进入城镇化的加速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镇化以年均0.93%的增速发展,①至2008年末已达到45.7%,[2]在城乡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还将不断加快。由于大城市的独特优势,各种生产要素优先向大城市集聚并带来大城市空间的膨胀将是不可避免的合乎规律的过程。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大城市能否或应否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寻大城市空间扩展的理性路径,在城市空间扩展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几种常见模式 总结世界各国大城市成长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将其空间扩展的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⒈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主城区具有很强的极化作用;城市建于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带。随着主城区对各种要素的不断集聚,扩散能力也不断增强,其空间以已有的主城区为核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式连续均衡分层扩展,形成紧凑度较高的圈层结构。 ⒉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扩展模式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旧城区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调整和人口急剧膨胀的要求,于是在许多大城市地区外围衍生了不同职能类型、不同发展目标、不同景观特征的新城区。这些新城区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系统内部重要的功能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也开始由“单核”向“双核”、“多核”转变。市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上互相依存的组合关系,体现了市域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其典型模式是由新旧双城构成的哑铃结构。 ⒊星状扩展模式 城市外围功能区围绕核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城市表现为从多个方向指状向外扩展的结构形式。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或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随着轴间地带的填充,星状结构的城市极易演化为含十字星状核心结构的团状城市形态,如我国的泰州、合肥等城市。 ⒋带状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大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