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听课体会
见贤思齐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听课体会
11月28——30日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有很多的收获和感触,以下是我从两个方面梳理的感受和思考。
一、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成长在沃土中。
一粒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一个教师只有在强大的团队才能迅速茁壮地成长,正如刘万元老师的报告题目《 成长:团队的力量更迅速》。有了背后强大的、积极向上的、团结进取的团队——泰安师范附属学校的支撑,刘万元老师才能在工作仅仅三年就取得了全省比赛的优异成绩,并成为现在的名师。陈莉、张红等其他老师的成长经历也都让我们看到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就。
成长在求索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永丽老师《点亮智慧 绽放精彩》的报告从“我问你答,我主沉浮”到“本领成羁绊,课改促思索”再到“有效利用学生的资源,让课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绽放光彩”,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杨老师在教育的旅途上不懈追求的精神。成玉丽老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一个“且行且思,一路追寻”的教育行者。读书、学习、思考、积累,每一个名师的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
成长在成功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会以加倍的积极和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会再不断的追求新的高度和目标,与会名师都是在自觉参与各种推优和比赛中加速专业成长,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走向成熟。正如吕红芹老师说的:“成长自我,成长他人,由此岸到彼岸再到新的彼岸。
二、课堂教学方面。
1.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很赞同徐振峰老师的观点“把数学课上得简单些”。怎样才能上的简单呢?纵观这几天听的课我找到了答案:数学课要有根,这个根就是课程标准和教参、教材。要让学生学得简单教师就要做得不简单——精读、细读课程标准和教参、教材。比如徐振峰老师《三角形的特征》这节课,在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时,只学习锐角三角形的画法。先让学生自学弄清高和底;再让学生完成相对应底的高,一生板演;全班交流后教师再引导点拨。教师借助三种错例的分析后再让学生总结画高的方法——两边对齐,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抓住了课程标准和教参、教材的精髓不随意拔高去延伸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高。再比如王玉红老师《分数除法整理复习》一课,王老师没有设计难题去拔高要求,而是选取基本题目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像徐振峰老师说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稍微放慢前进的脚步,我们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胸中有丘壑,课堂万象新。
经常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走,课堂上浪费时间。听了名师的课我觉得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就好比一个太极高手:看似无招,其实胸中有万千丘壑,才能化招于无形中。这万千丘壑就是充分的预设,教师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有效把握生成。陈莉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陈老师有充分的预设:单位“1”不相同,为什么都表示;单位“1”相同,为什么表示的分数不同。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充分理解分数的内涵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吕红芹老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正是因为吕老师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时出现测量、撕拼、折拼三种不同的方法。
3.数学味道浓,课堂有厚度。
这次听课我觉得名师的课堂都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不仅有理论的高度,更有在理念支撑下的行动。王玉红老师《分数除法整理复习》一课,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感觉乱,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成线——学生体验序,再通过练习让学生且练且思、且行且思从而归网——学生自主建构。课堂犹如轻音乐不疾不徐,在轻松舒缓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新的高度。刘万元老师《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让学生分小棒,再边说边演示分小棒的过程: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教师用多媒体再展示回顾分小棒的过程,再一次让学生来说,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怎样用竖式写分小棒的过程。真是太精彩了,算理与算法的结合真是自然天成。刘老师的课犹如协奏曲厚重、有内涵,发人深省。杨永丽老师《中位数》这节课创设了办公室老师跳绳的一个情境,先出现平均数120下,让学生猜自己这个第二名的成绩,解密自己跳了110下,从而造成认知冲突,因为出现了曲老师这样一个极端数据,让杨老师这个第二名的成绩还达不到平均数,再逐步引出中位数。整节课没有花哨的课件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精彩纷呈,观杨老师的课仿佛琵琶高手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的享受。
我们珠海路小学数学团队也是一个扎实、和谐、高效的团队。见贤思齐,在这样的团队中我将追寻着名师的成长足迹,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