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Phases and mechanisms of shock)
正常微循环的结构和特点(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normal microcirculation)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和动-静脉吻合支及微静脉七部分构成(图7-2)。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有三种血液通路。(vidio 7-1)
图7-2 正常微循环示意图
直捷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经直捷通路进入微静脉。直捷通路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微动脉的延伸,经常处于开放状态使血液得以快速流过。这一通路的生理功能并不是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加速血液经过微循环进入微静脉。这类通路多见于骨骼肌。
动-静脉吻合支
血液绕过毛细血管网由微动脉直接进入微静脉。此类通路的血管壁有平滑肌,管口较粗,血流迅速,几乎完全不能进行物质交换。特殊情况下开放,平时关闭。如在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吻合支开放时,进入微循环的血流基本都经吻合支返回静脉,使流经真毛细血管的血液显著减少,从而减少了组织供氧。
迂回通路
即真毛细血管通路,血液通过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最后汇集于微静脉。真毛细血管在细胞间隙中互相联接成网络。由于真毛细血管壁薄,血流缓慢,故成为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生理条件下,真毛细血管相互交替开放,其功能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控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时,则受控的真毛细血管网开放;反之,当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就关闭。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儿茶酚胺使其收缩,而局部产生的活性物质(组胺、乳酸、激肽、腺苷等)使其舒张。微动脉和微静脉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儿茶酚胺调节(图7-3)。
图7-3 毛细血管局部反馈调节示意图
一、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休克早期、代偿期)
(一)微循环变化特点
在休克早期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总外周阻力升高。其中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组成)增加显著,使大量毛细血管网关闭,以致微循环灌流量明显减少,微循环处于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态。同时,血液流经直捷通路或经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迅速流入微静脉,加重组织的缺血缺氧,故该期称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图7-4)(vidio 7-2)。
图7-4 休克早期微循环示意图
(二)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目前认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是休克早期器官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的基本机制。不同的病因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于血压降低,减压反射抑制,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感染性休克内毒素具有拟交感作用;烧伤、创伤时疼痛能直接兴奋交感神经。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收缩,又刺激β-受体,引起动静脉短路开放,使微循环血液灌流量锐减。
除儿茶酚胺外,还有其它一些缩血管物质参与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如血管紧张素II、血栓素A2等。
图7-5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三)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此期为代偿期(compensation stage),代偿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回心血量增加: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大量释放,使微静脉、小静脉等容量血管收缩,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维持动脉血压,这种代偿机制起到 自身输血的作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增加显著,使毛细血管内压降低,因而就有较多的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致使回心血量增加,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这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通过这一途径增加回心血量虽然比较缓慢,但其增加量较为可观。研究表明,中度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其组织间液回流量可达50-120ml /h。 心输出量增加: 除心源性休克外,休克早期,心肌一般未发生明显损伤,因此在交感兴奋和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加之回心血量增加,结果是心输出量增加。 外周血管阻力升高: 休克早期,由于大量缩血管物质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升高。 上述环节的变化均有利于动脉血压的调节、维持,因此休克早期病人的血压无明显降低。
2. 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
由于不同器官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不同,皮肤、腹腔内脏和骨骼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公开课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我爱大自然》作文指导.doc
- (公开课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选题作文》作文指导.doc
- (公开课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雪孩子》教学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奥莉娅和莉达》第二课时教案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奥莉娅和莉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我真希望》第一课时教案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案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做一个最好的你》教案设计.doc
- (省公开课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设计.doc
最近下载
- 岛津原子吸收AA6800说明书.pdf
- 2025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假期视觉笔记》课件.ppt
- 体例格式4:工学一体化课程《小型网络安装与调试》工学一体化课程考核方案.docx VIP
- 党课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年江西省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带解析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docx VIP
- 拉法基瑞安水泥健康与安全管理.pdf VIP
- 学堂在线人像摄影(2025秋)考试答案.docx VIP
- 日立扶梯HE15控制装置维保手册.doc
- 地表注浆施工方案施工组织.docx VIP
- 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选修2 网络基础-粤教版2019教学设计合集.docx
文档评论(0)